專家觀點 硬科技 SSD sata pata 硬碟 主機板 硬科技:光華電腦DIY回憶錄之最吵的硬碟 讓人極度無言的SATA陣痛期 基本上,SATA在2.0才算真正的成熟,但如同幾十年來被罵個半死,但又被Intel、AMD當作祖產的x86指令集,所謂的「資產」和「包袱」往往是同1枚硬幣的2面。從PATA轉進到SATA的過程,勢必被迫面對某個讓人傷透腦筋的大哉問: 「我該怎麼處理這些來自眾多硬碟機廠商的PATA硬碟?」這還真的會讓人天人交戰一番,讓人極度科科科科科。 一口氣汰換所有PATA硬碟,大手筆全面轉向SATA,怎麼可能?這帳單金額恐怕太過精美,讓筆者完全不敢看,超過100GB以上的PATA硬碟,則是1顆也不敢丟。 就算「天下無難事,只怕有錢人」,早期支援SATA的晶片組給的port數又杯水車薪,除非主機板廠商另外新增 痴漢水球 6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intel sata 硬碟 AHCI NCQ 熱插拔 硬科技:光華電腦DIY回憶錄之最吵的硬碟 不小心用了SATA該怎麼辦 在2000年首次公佈的SATA (Serial ATA) 至今也超過18個年頭了,相信各位科科不會不知道個人電腦機殼內,那條用來連接硬碟和主機板的「細細一條線」,而且因NVMe的普及,甚至早已被視為「落伍規格」的象徵。 但難道科科們不會好奇,SATA在問世之初,究竟是企圖帶給世人何種形象,又被賦予哪些在今天看來有點不切實際的期待嗎?我們就啟動浮出於頭頂的妄想螢幕,幻想自己拿著一把西瓜刀,挾持倒楣的多拉A夢,搭上時光機,回到2000年春季IDF (Intel Developer Forum) 的現場,瞧瞧最早的SATA世代規劃長的是什麼德性。 首先,代表資料傳輸率的世代: Gen 1:1.5Gb 痴漢水球 6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intel sata seagate 硬碟 Barracuda ATA 硬科技:光華電腦DIY回憶錄之最吵的硬碟 SATA來臨前的黑暗期 Intel Pentium III到NetBurst微架構Pentium 4的轉型期,拜「Rambus之亂」之所賜,當時Intel晶片組的型號,簡直百花齊放,令人目不暇給,而筆者也以不變應萬變,死守P6平台數年,歷經2顆CPU (Pentium II 266 oc 400,Celeron 900) 和3張440BX主機板 (Iwill BD100,Abit BH6,Asus CUBX),後面再安裝1張Promise FastTrak 100 TX2 Pro,彌補欠缺的UDMA 66 / 100。 在個人電腦市場,1999年其實有2件蠻重要的大事: AMD推出K7正面挑戰Intel,展示水冷散熱 痴漢水球 6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storage ibm wd 硬碟 HGST WDC 硬科技:光華電腦DIY回憶錄之最吵的硬碟 邂逅姍姍來遲的WD 筆者歷經過壯烈異常的「偉大SCSI實驗」後,決心洗心革面,返璞歸真,皈依「簡單就是美」的ATA,將3顆IBM DCAS 2.16GB換成1顆IBM DHEA 6.4GB,接著就再度接觸新的硬碟品牌,在筆者歷年25個硬碟型號中佔有8種、以「32%水球市占率」雄踞第一的老牌硬碟大廠:Western Digital (簡稱WDC),也就是在今天,用一堆黑標藍標紅標綠標黃標紫標,把產品定位搞得五顏六色的那家。 水球歷代WD硬碟,其中最後2顆仍在頭好壯壯的服役中。 WD Caviar (AC310200) 10.2GB WD Caviar (WD1200JB) 120GB WD Caviar SE (W 痴漢水球 6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ibm 硬碟 SCSI 磁頭 磁阻 硬科技:光華電腦DIY回憶錄之最吵的硬碟 初遇IBM硬碟 各位科科看筆者抱怨SCSI這麼久,那本系列科科文的主角:硬碟機,究竟花落誰家?其實按照1990年代末期的市場態勢和SCSI硬碟佔有率,SCSI規格的創始者,並以業界首度7200rpm的「Barracuda (梭魚)」系列威鎮四方的Seagate,才是最沒風險的選擇。 但大學時代的筆者一直有在閱讀「0與1科技雜誌」的硬碟博土專欄 (作者是儲存業界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長年任職於Seagate的業界前輩朱秋男先生,筆者也購入其著作「硬式磁碟機原理」,但不知道藏到哪裡去了一直找不到,在某NAS廠商任職期間,沒機會在跟Seagate合辦活動時拿書請朱大哥簽名,讓筆者感到非常的遺憾),對長期擁有獨門絕技「磁 痴漢水球 6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電腦 硬碟 ATA SCSI 硬科技:光華電腦DIY回憶錄之最吵的硬碟 SCSI實在不是人人都玩的起 自從1979年由Seagate的前身Shugart,制定了SASI (Shugart Associates Systems Interface),並在1986年正式轉成SCSI-1規範,至今超過30年,SCSI (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發音 “Scuzzy”) 一直是高階儲存設備的主要介面,擁有遠超過ATA的強大擴充性、可靠性、容錯能力與管理機能,有些SCSI獨享已久的功能,像1994年定案的SCSI-2新增大幅改善磁碟存取效率的指令排序 (Command Queuing),在ATA的世界,要枯等到2004年4月發布的SATA 痴漢水球 6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硬碟 quantum Maxtor Fireball ATA 硬科技:光華電腦DIY回憶錄之最吵的硬碟 以「火球」和「鑽石」為起點的漫長旅程 Quantum的「火球 (Fireball)」家族堪稱ATA規範開始標準化後,從1995年中期直到在2001年愚人節、整個硬碟機部門被Maxtor接收,從ATA-2到ATA-6,從540MB到60GB,除了Maxtor的「鑽石 (DiamondMax)」系列,硬碟機產業—特別是台灣的零售市場—最具代表性的ATA界面產品線。1996年上市的Fireball 1.2GB是筆者電腦人生的第一顆硬碟,也是筆者的筆名和電子郵件名稱的源頭,意義之重大,地位之不朽,不言可喻,值得筆者好好紀念一番。 型號:Fireball 1280AT (第二代Fireball) 廠牌:Quantum 痴漢水球 6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diy ide 硬碟 光華 硬碟機 匯流排 硬科技:光華電腦DIY回憶錄之最吵的硬碟 複習一下古老的Parallel ATA 二十一世紀才開始接觸電腦的科科們,在機殼內普遍只有幾條細細的SATA (Serial ATA) 排線的當下,以及為了解放新一代高速SSD被封印的效能,而逐漸走向純PCI Express化的今日,可能很難想像,在遙遠的二十世紀末期,負責連接硬碟機光碟機到主機板,並源源不絕地以不可思議的龜速,緩慢傳輸資料的介面,是如此的粗、如此的長、如此充分的填充機殼內的剩餘空間 (這樣寫好像怪怪的),而且串接2台裝置時,還要手動跳Jumper設定第一台的Master和第二台的Slave,或著選Cable Select讓電腦自己排排樂。 總計25個型號、歷經傳統薄膜式磁頭、磁阻式 (MR) 磁頭、巨磁阻 (GMR 痴漢水球 6 年前
新品資訊 一圖看懂 SSD seagate 儲存 硬碟 磁碟陣列 QSAN XF2026D 一圖看懂 QSAN XCubeFAS 全快閃儲存新體驗 在還沒有硬碟的時代,KTV業者該如何撥歌?五六年級生最早上KTV,可是要從包廂內打對講機點歌,服務人員再手動切換卡帶完成撥放歌曲,在硬碟普及之後,便建置伺服器連結包廂,用軟體方式完成撥歌。隨著影音的音質與畫質提高,需要更大的容量,僅僅依靠在伺服器內的硬碟往往不敷使用,便開始連接外接磁碟陣列,後來更開始採用大型儲存區域網路(Storage Area Network;SAN)。現在一般來說一台SAN能讓超過三台主機伺服器串接,並且提供30-40個包廂使用,只要超過這個數量,或者SAN的效能不夠好,就會出現LAG的狀況。為了管理和營運成本的再降低,希望一台磁碟陣列機器,能提供更多的主機伺服器與包廂使 討喜小姐 癮特務 6 年前
人物專訪 癮人物 影片 seagate 儲存 備份 4k 硬碟 希捷 磁碟陣列 癮人物:影像總監Hiko談Seagate硬碟 賦予創作最安心的儲存後盾 邁入4K高畫質時代,對影音工作者來說,對容量儲存要求愈來愈高。捌零後影像工作室曾參與愛奇藝戲劇後期製作,導演兼總監的Hiko認為,高畫質已成為不可擋趨勢,將工作室硬碟設備全面升級是必要的。 「剛入行主要工作是廣告剪接與紀錄片導演,接著網路普及頻寬變快,網路影音取代傳統電視成為市場新寵,業務內容逐漸以微電影和網路廣告為主;同時我觀察到,業界資源與預算逐漸往戲劇集中,許多美劇也開始使用電影規格製作,約3年前公司決定轉型,積極開發戲劇類案子。」 ▲捌零後影像工作室主要業務項目為廣告、戲劇與微電影製作,近期代表作為愛奇藝『High 5 制霸青春』電視劇,楊邦彥總監更以此片入圍2017金鐘獎 最佳剪輯提 癮特務 6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