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ZXT 發表包括一體水冷與電源的直立式 ITX 機殼套組 H1 ,將高階硬體塞進 14L 空間
市場上許多針對打算配合高規硬體的 mini ITX 的機箱都會在空間規劃陷入兩難,畢竟高階硬體同時也意味著需要較進階的散熱,還有顯示卡的散熱器也容易突破 2 Slot ,造成能夠安裝高規硬體的機殼尺寸往往直逼 mATX 機殼;而 NZXT 的 H200 / H210 系列就屬於較大型的 miniITX 機箱,不過在稍早 NZXT 發表一款高規格的 ITX 機箱套組,包括 140 一體式水冷、660W 金牌模組電源,採直立塔型設計,並僅有 13.6 公升。 目前 NZXT H1 還未公布台灣的售價,不過以北美達 349 美金的價格,算是一款偏高單價的精品型機殼。 ▲追求緊湊化的 NZXT H1
5 年前
為 AMD 極致玩家打造的鋼砲級主機板,華碩 ROG Strix X570-I Gaming 動手玩
華碩在去年 AMD 發表 Ryzen 4000 與 X570 平台時,展示兩款面向緊湊型機箱的頂級主機板,其一是作為品牌旗艦、隸屬 ROG 系列的 DTX 主機板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其二則是此次測試、採用 ITX 設計的 ROG Strix X570-I Gaming ,雖然華碩並不是第一次為 Ryzen 系列推出 ITX 主機板,不過因應 X570 的特性,這張 ITX 卻遠比前幾世代更為複雜。 X570 平台是當前主流平台當中數一數二的頂級晶片組,主要針對 Ryzen 3000 處理器特性導入許多先進的設計,其中具備 PCIe 4.0 介面,就使得小型主
5 年前
CES 2020 :華碩 ROG 發表搭載 AMD Ryzen 4000 筆電 Zephyrus G14 ,搭配 RTX 2060 並可選 AniMe Matrix 上蓋
隨著 AMD 公布備受注目的行動版 Ryzen 4000 APU ,各家品牌也紛紛推出採用此平台的新產品,其中華碩更首度在訴求輕薄的 ROG Zephyrus 搭載 AMD Ryzen 4000 APU ,不過並非採用 Ryzen CPU 搭配 Radeon GPU 的雙 A 組合,在 GPU 部分則是選擇綠色軍團 NVIDIA 的 GeForce RTX 2060 ,構成 A + N 的紅綠共存。 Zephyrus G14 上市時間與價格未定,提供月光白、日蝕灰兩色。 ▲ AniMe Matrix 上蓋透過大量 mini LED 可顯示動畫、圖案等效果 ▲ Zephyrus G14 的散熱系
5 年前
Computex 2019 :銀欣 ITX 垂直風道新機箱 LD03 主打訴求設計高質感的 PC 玩家
銀欣在多年前推出的 FT 系列垂直風道機箱在當時顛覆機箱散熱風道的概念,加上在當時相對精緻的設計,也帶動後來依些競品師法,不過反而銀欣後來在 ITX 平台僅有 FT03 一款產品,而後就多年未曾推出 ITX 的垂直風道產品,今年在 Computex ,銀欣再次展示全新的垂直風道機殼 LD03 。 FD03 的基本格局相當方正,不過不同於當時 FT03 的全金屬外殼, FD03 採用兩側玻璃的設計,讓玩家可展示機內華麗的組件與搭配光效,不過銀欣並未將 FD03 定位在電競族群,而是鎖定訴求高質感設計的 ITX 玩家。不過會場的展示機仍與知名訂製水冷商 BitsPower 合作,安裝客製化的水冷系
6 年前
Computex 2019 :利用單一大型散熱鰭片為 CPU 與 GPU 解熱的 ITX 機箱 MonsterLabo The First 動眼看
先前透過群眾募資平台推出的靜音機箱 MonsterLabo The First 也藉由海韻的攤位展示他們正式版本的產品,MonsterLabo The First 採用垂直風道配置,利用大的離譜的大型散熱片與兩套熱導管,可幫 TDP 95W 以下的 CPU 加上 GPU 進行被動散熱,或是搭配一個 14 公分主動風扇使 CPU 的散熱層級達 120W TDP 。 要安裝 MonsterLabo The First ,除了把 CPU 安裝到導管上以外,也要把 GPU 上的原廠散熱器卸下,恐怕對於不熟悉 DIY 的玩家會比較有恐懼感,畢竟 GPU 的晶圓通常不像 CPU 加上一層保護的護蓋,手殘一
6 年前
Computex 2019 :聯力新版 ITX 機箱 TU150 ,提供整合提把鎖定 Lan Party 玩家
過往推出不少高質感 ITX 鋁質機箱的聯力在去年未有新 ITX 產品,不過今年在 Computex 展出一款新設計的 ITX 機箱 TU150 ,針對有 ITX 主機攜帶移動需求的玩家,在機頂設計有可收納的提把設計。現場工作人員表示, TU150 預計在夏季上市,預計先以黑色為主,主要的原因還是玩家對黑色鋁殼機箱的接受度較銀色為高。 TU150 的設計理念是盡可能在緊湊設計之下能夠提供玩家所需的配置與散熱能力,由於機頂加入隱藏提把設計,故無法在機頂預留水冷空間,不過仍在頂部與內部機頂備有可安裝硬碟的空間,而前方除了可配置風扇之外,亦可選擇安裝 120 的水冷。 雖然無法容納 240 水冷,但
6 年前
Computex 2019 :華碩為了自家的 ROG X570 Crosshair VIII Impact 搭配 ROG 顯示卡,打算推出採垂直風道的 DTX 機箱
華碩對 AMD 新一代的 Ryzen 3000 系列寄予厚望,並在 Computex 宣布首度推出 AMD 平台的 ROG Impact 系列主機板,不過為了滿足 Impact 系列一貫的超頻性、高規格與豐富的機能,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也是第一張非 ITX 的 Impact 主機板,使用過往較常用於準系統的 DTX 配置;雖然當前多款高階的 ITX 機箱可能能夠相容 DTX ,不過為了給予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一個官配的家,華碩也在此次展出一款即將量產的 ITX / DTX 機箱。 這款尺寸已經不亞於 M-ATX 的機箱暫時還未
6 年前
Intel 這次牙膏擠更多出來了, Intel Core i9-9900K 與華碩 ROG Z390-I 、 ROG 2070 平台動手玩
日前 Intel 推出桌上型的第九代 Core 平台以及相應的 Z390 晶片組,習慣以 ITX 構成平台的筆者這次也再度選擇華碩 ROG Strix 系列 ITX 主機板,以及搭配 NVIDIA GeForce RTX 20 當中的中流砥柱 GeForce RTX 2070 構成此次的測試平台,一探 Intel 首款主流級 8 核心處理器 Core i9-9900K 的潛力。 由於 AMD 幾年前 CPU 部門的不爭氣, Intel 平台更新提升的幅度總是被冠以"擠牙膏"的戲謔說法,同時也以顯著的階級劃分讓各個價位的處理器不會有以下犯上的情況,不過由於 Intel 在效能表現的明顯領先,消費
6 年前
為追求高性能與寧靜的無風扇奢華塔型 ITX 機殼 MonsterLabo The First
雖然高效能 ITX 系統在台灣的熱度不若歐美那麼狂熱,不過仍有一票想要在 17 x 17 的 ITX 平台組裝高性能娛樂平台的熱情玩家,但要追求高效能,就必須有強大的散熱系統,但通常也意味著需要與風扇的運轉噪音妥協;而一個歐洲的玩家團隊 MonsterLabo ,就設計了一款藉由大型散熱結構的塔型機殼 The First ,以單一散熱機構為 CPU ( TDP 85 W )與 GPU ( 105W )散熱,無風扇下同時可應付最高 Intel Core i5-8500K 搭配 NVIDIA GeForce GTX 1060 的發熱。 當然這咖有著複雜被動散熱結構的 The First 價格並不便
6 年前
是ASUS ROG STRIX Z370-I GAMING mini-ITX 主機板圖賞這篇文章的首圖
ASUS ROG STRIX Z370-I GAMING mini-ITX 主機板圖賞
今天來給大家看華碩最新一代的 mini-ITX 主機板,但開始之前請先讓我抱怨一下 mini-ITX 的主機板一直都擁有很固定的客戶群,且含金量都還不錯 所以主機板廠在這部份的產品上還真的下料不手軟,內容物一張比一張擠的還滿 只是現在的主機板型號到底是發生了什麼事 ??? 每一家型號名都在比長的 !!!!仿佛名字越長就是越是高級貨一般 如果能加上個 Gaming 字樣就更完美了,如此就能為主機板帶進近年來最流用的電競專用行銷術語 可能我年歲已長所以不懂者些有如施咒一般的魔幻美學,但我只希望原廠在命名時能再親民一點 接下來我們回到這張主機板上 要完整敘述其型號的話將會是 ASUS ROG STR
7 年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