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應用 硬科技 AMD amd zen 硬科技:回顧AMD Zen微架構和EPYC (下) 從原始K10設計案被否決,耗費整整十年光陰,直到AMD決心把研發資源梭哈在Zen微架構,讓早從2012年進行開發作業的Zen家族處理器,總算可以準時在2017年 (即使是Intel,全新x86微架構的時程也差不多需要四到五年) 成為可上市銷售的產品。 但AMD「重返榮耀」是一回事,「做對的事情」遠重於「把事情做對」,如何制定正確的行銷策略與產品定位,避免做出像AMD早期APU這種市場不需要又賣不動的「高科技結晶」,集中資源砸在鎖定客戶群最重視的刀口上,並削減「不必要成本」,比檯面上的技術規格更加的關鍵,這才是科科們事後諸葛回顧歷史,最應細心觀察之處。 產品在邁向成功的過程中,往往需要眾多不同領 痴漢水球 7 年前
科學新知 硬科技 AMD amd zen 硬科技:回顧AMD Zen微架構和EPYC (中) 世界上做任何事情都有「成本」,不僅生產製造設備投資,開發產品當然比照辦理,團隊規模越大、研發時間越長,燒掉的金錢當然更多,所以正常的企業都不可能提供無上限的研發預算,也會尋求最低成本的產品設計路線,營運成本超級高的x86處理器大廠,當然不能免俗,而「Time To Market」更是參與市場競爭時,最該念茲在茲的課題。科科們務必牢記在心。 即使錢多多的Intel,在選擇「後NetBurst時代」的設計方向,也有志一同的挑上「最低工程開銷 (Least Engineering Cost)」,才讓逆轉戰局的Nehalem走回強化P6的老路。 從這個角度去思考,就不難理解研發資源遠不及Intel的A 痴漢水球 7 年前
新品資訊 硬科技 AMD amd zen 硬科技:回顧AMD Zen微架構和EPYC (上) 2017真的是AMD在x86處理器市場谷底反彈、鹹魚翻身、重返農藥... 呃,榮耀的關鍵一年,在Hot Chips議程中也留下了邁向復興之路的足跡,尤其重返高獲利的伺服器市場,更是重中之重。 2016年:”A New x86 Core Architecture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Of Computing” 揭露「Zen」微架構的技術細節,AMD總算從推土機家族「走音工地秀」的惡夢中醒來了。 2017年:”The Next Generation AMD Enterprise Server Product Architecture& 痴漢水球 7 年前
科學新知 硬科技 intel 安全漏洞 漏洞 intel漏洞 硬科技:被Intel處理器漏洞嚇傻前 科科們要先知道的事(下) 現在也差不多是各位科科們該好好瞧瞧Google Project Zero公佈的「幽靈 (Spectre)」和「熔斷 (Meltdown)」的時候了。 還是一句老話,一個簡單的比較表,總是勝過千言萬語不著邊際的廢話。 天底下所有的技術,終究都是為了解決人類碰到的問題,關於這兩個命名看起來很恐怖的攻擊手段,也自然可以用生活化的比喻來解釋。目前網路上已不乏諸多「文科生」的野人獻曝,同樣文組背景的筆者,參考了某些頗具創意的解釋,自己也來掰一個。 看來依然無解的「幽靈 (Spectre)」 小明每天固定都在同一間金拱門... M記... 算了,不重要,買一樣的漢堡,他的愛慕者小強也想知道他吃哪種漢堡,所 痴漢水球 7 年前
科學新知 硬科技 intel 安全漏洞 漏洞 硬科技:被Intel處理器漏洞嚇傻前 科科們要先知道的事(中) 這次Google Project Zero引爆的深水炸彈,也意外的讓「預測執行 (Speculative Execution)」、「非循序執行 (Out-Of-Order Execution)」和「分支預測 (Branch Prediction)」這些歷史悠久的計算機結構專有名詞,再度成為網路論壇的熱門關鍵字。 為了方便各位科科瞬間理解上面三個名詞的關係,請記得以下恆等式,不必謝我。 「預測執行 = 分支預測 + 非循序執行」,根據分支預測的結果,先斬後奏賭博性的執行指令,再藉由非循序執行引擎維持指令執行順序的一致性,與回復當預測錯誤時的處理器狀態,各位只要知道這些就夠了。 如果一時之間還搞不 痴漢水球 7 年前
科學新知 硬科技 intel 處理器 資安 硬科技:被Intel處理器漏洞嚇傻前 科科們要先知道的事(上) 最近數天內實在歡樂異常,拜Google Project Zero計畫背書之所賜,持續「炎上」火勢越燒越大,還一路延燒「好厝邊」AMD和ARM的Intel處理器漏洞事件,應該是資訊業界時下最夯的熱門話題,為嶄新的2018年打響了擾人清夢的第一砲,而Intel執行長在這極度敏感的心裡關鍵時刻,將手上的持股出清到公司董事會規定的低標,所引發的爭議,更是跳到太平洋也洗不清,反正現在太平洋也沒多乾淨。 總之,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一路觀察下來,真正有看懂Google那篇官方部落格文的媒體,恐怕僅為鳳毛鱗爪,但惟恐天下不亂大肆散播恐慌,東拼西湊出一篇篇看似連筆者都看不懂的「有字天書」報導者,絕對有如過江之鯽, 痴漢水球 7 年前
產業消息 硬科技 區塊鏈 數位貨幣 硬科技:數位貨幣的價值鏈 三階段的數位貨幣 當比特幣成功後,有許多新的數位貨幣產生,而這些貨幣大都是基於比特幣以及美元做為信用基礎的。我們以太坊來說它的產生就是先預鑄了約1200萬個代幣來發行的,在2014年的發行價約在美金0.46元。當然數字貨幣隨著時間的推進,也不再只是所謂的單純貨幣基準了,畢竟我們回頭看看比特幣,其實也不算特別好用的數位貨幣,大家都期待可以快些完成交易、更安全、交易成本更低、有更多商業功能等等…。 3個世代的數位貨幣 因此第二代的數位貨幣大多基於改善這些項目而設計,以太幣就是非常有特色的設計,它的交易速度很快,而且還提供了一個所謂的智慧合約,每一個挖礦節點都會幫助用戶執行且監督合約的運行。這個智慧合約 池塘裡的鯉魚 7 年前
雲端服務 硬科技 IOT 區塊鍊 硬科技:當IoT碰上數位貨幣 IoT這個觀念已經出現很多年,然而在實務面上來說目前我們僅能看到一些技術面的旁枝,不能見到全貌,主要原因有許多,包括了連結技術尚不完備、系統架構眾說紛紜、運作模式除了想像空間沒有實務價值等等。為了解決這諸多問題,中國政府早已成立了物聯網工作小組,並且提出了所謂的物聯網「六域模型」國家標準GB/T 33474-2016,而這領域的討論往往在台灣是較少見的。 眼光獨具的早期投資當然是容易得到成果的,在今年的ISO國際標準會議上,中國物聯網六域模型通過了各國重重挑戰以及技術競爭,終於通過草案投票 (DIS),完成技術階段的所有工作,接著進入ISO / IEC 30141國際標準的發布流程。這個標準的 池塘裡的鯉魚 7 年前
產業消息 硬科技 IOT 區塊鏈 數位貨幣 硬科技:物聯網、區塊鏈與數位貨幣 長達4年的國際標準之爭底定 各位在網路打滾多年的科科,或多或少,都可以親身感受到「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的歷史輪迴。 每隔一段時間,就有排山倒海的業者、分析師和媒體,拼命炒作看似虛無飄渺,但絕對掛保證和商業投機緊緊掛勾的話題,別的不說,像本世紀初的網格運算、刀鋒伺服器、雲端運算、物聯網、機械學習、霧運算、邊緣運算、直到最近因眾人瘋狂炒作數位貨幣而火紅的區塊鏈等等想必各位絕不陌生的關鍵字,莫名其妙的佔據了大量媒體版面之後,不知不覺中,就被更聳動的技術行銷名詞淹沒,「還沒開始就結束了」,僅在Google等搜尋引擎,遺留供後人憑弔的歷史陳跡。 說穿了,萬變不離其宗,近代資訊科學的發展軌跡,受限於單一運算容器終究有其極 池塘裡的鯉魚 7 年前
產業消息 硬科技 比特幣 去中心化 數位貨幣 硬科技:去中心化服務優勢及適用場景 近代資訊科學範疇內當我們談起了大數據時,往往會引入分散式系統的觀念。畢竟單一中心或單一計算器的容量必然是有限的,面對天量的服務需求時走向分散式是很明確的方向。嚴格說來去中心化和分散式系統是有七八成相似的。不同的地方在於去中心化系統沒有一個全知的中控中心,而是採用了共識決的方式讓系統得到穩定。 共識決的數位貨幣 數位貨幣就是基於各種共識決而產生驗證結果的能力,同時也因為開發者都是社群人員,因此在共識決協議、系統架構設計、網路傳輸方式等等都是公開透明的,也用到了許多開源軟體專案,所以只要是信譽足夠的體系,就算用戶都不懂資訊專業,也可以放心使用,因為有太多的社群高手在幫系統維護以及檢視各種上線的程式 池塘裡的鯉魚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