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亞馬遜 AWS 開始提供基於 GRID 的虛擬 GPU 加速服務這篇文章的首圖
亞馬遜 AWS 開始提供基於 GRID 的虛擬 GPU 加速服務
亞馬遜的雲端伺服器服務 AWS 宣佈將於 G2 提供基於 NVIDIA GRID 的 GPU 虛擬化服務,可提供需要高效能圖形運用,如工業設計、專業繪圖、影像製作、遊戲等,透過虛擬化的 GPU 取得運算級 GPU 效能。 NVIDIA GRID 是基於 Kepler GPU 架構的延伸產物,相較一般產品, GRID 並未提供強制的 GPU 定義,故以實體虛擬化的形式可定義為消費級的 GeForce 、專業繪圖的 Quadro 甚至運算級的 Tesla ,等同透過設定可實現虛擬化的 NVIDIA Maximus 。 同時具備資源可分配性,可針對圖形需求不同切割適合的資源,甚至如電影級特效製作亦可
11 年前
是分享遊戲攻略、對戰勝局的便利工具, NVIDIA ShadowPlay Beta 快速體驗這篇文章的首圖
分享遊戲攻略、對戰勝局的便利工具, NVIDIA ShadowPlay Beta 快速體驗
昨天台灣時間近午夜左右, NVIDIA 發布了新版的 GeForce Experience 1.7 Beta ,其中也預載預告已久的 ShadowPlay 遊戲錄影功能,要使用 ShadowPlay 的限制大致上就是要具備 Kepler 架構的 NVIDIA GTX 級桌上型顯示卡(筆電用的不行呦!),因為此項功能是透過內建的硬體編碼架構進行影像錄製,要此等級以上才搭載硬體編碼架構。 跳轉繼續介紹 甚麼是 ShadowPlay ?再簡單解釋一次它的特色以及原理;所謂 ShadowPlay 就是針對遊戲進行即時的影像側錄,並會無視遊戲實際解析度,以 Full HD 60fps 的品質儲存 .MP
11 年前
是因應 AMD 新卡推出, NVIDIA 祭出新單芯卡皇 GTX780 Ti 與降價攻勢這篇文章的首圖
因應 AMD 新卡推出, NVIDIA 祭出新單芯卡皇 GTX780 Ti 與降價攻勢
NVIDIA 宣布將在美西時間 11 月 7 號推出新一代單芯卡皇 GTX 780 Ti ,預估售價 699 美金,以因應 AMD 全新旗艦卡 R9-290X ;另外 GTX 780 以及 GTX 770 即日起建議售價也調降為 499 美金與 329 美金。
11 年前
是前 NVIDIA 副總兼筆電事業群總經理 Rene Haas 投奔 ARM這篇文章的首圖
前 NVIDIA 副總兼筆電事業群總經理 Rene Haas 投奔 ARM
NVIDIA 折損了一名大將,身兼副總裁與筆記型電腦事業群總經理的 Rene Haas 宣布投奔 ARM ,他是幫 NVIDIA 與 Intel 在筆電硬體搭配牽線的重要人物,亦是幫 Tegra 打入 Windows RT 供應鏈的關鍵腳色。他的新職位是負責 ARM 與其合作夥伴關係的戰略聯盟副總裁,也意味著他的老東家未來也將是他的夥伴"之一", Rene Haas 是否會幫老東家謀福利還是一視同仁呢,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新聞來源: Fudizlla
11 年前
是NVIDIA 將於 28 號釋出 ShadowPlay 以及 Game Stream 機能這篇文章的首圖
NVIDIA 將於 28 號釋出 ShadowPlay 以及 Game Stream 機能
圖片來源: NVIDIA Blog NVIDIA 宣佈,已經預告多次的遊戲影像錄製功能 ShadowPlay ,還有日前隨 Shoield 發售公佈的 Game Stream 的正式版本,將在 10 月 28 日正式隨著 GeForce Experience 1.7 開放,這兩項技術都是透過 Kepler 架構的 GeForce GTX 600 以及 GTX 700 顯示卡的 H.264 硬體編解碼能力進行影像擷取,並用在影像紀錄以及影像串流。 新聞來源: NVIDIA Blog( ShadowPlay),(Game Stream) 跳轉繼續 ShadowPlay 將提供兩種不同的模式,分別是
11 年前
是針對專業電競顯示器的順暢顯示體驗, NVIDIA 公佈 G-Sync 影像處理模組這篇文章的首圖
針對專業電競顯示器的順暢顯示體驗, NVIDIA 公佈 G-Sync 影像處理模組
圖片來源: NVIDIA Blog NVIDIA 甫在加拿大舉辦的遊戲開發大會上宣佈數個新技術,其中針對電競顯示器推出 G-Sync 模組,此模組是為了消除當代顯示器是基於電視機定下的 60Hz 的掃描更新率,導致在顯示卡在無法穩定的輸出 60fps 而產生影像訊號不同步的破圖,雖可透過 V-Sync 垂直同步的方式減緩此現象,但卻會造成影像的同步率下降,對於需要高反應速度的遊戲如 FPS 遊戲相當不利。 G-Sync 模組是針對 NVIDIA GTX 系列顯卡的特色以及遊戲軟體最佳化進行開發,在顯示卡的更新速度與顯示器發生不同步時透過硬體演算進行即時性的校正,藉此使顯示卡輸出的信號能符合電視
11 年前
是Mad Catz 也進軍 Android 遊戲機,搭載 Tegra 4 且預載 Google Play這篇文章的首圖
Mad Catz 也進軍 Android 遊戲機,搭載 Tegra 4 且預載 Google Play
圖片來源: Mad Catz Android 遊戲設備又再添一台,這次是由電競週邊廠商 Mad Catz 所推出的 MOJO ,而且還是採用 NVIDIA Tegra 4 應用處理器的機種,並直接搭載 Google Play 服務以及 NVIDIA Tegra Zone 讓使用者自行安裝遊戲,還特別強調不會限制玩家要從哪個服務平台下載與購買遊戲內容,北美的預約售價是 249 美金。 新聞來源: Mad Catz 這款 MOJO 採用 1.8GHz 的 Tegra 4 ,搭配 2GB RAM ,內建 16GB 儲存空間,並可透過 micro SDXC 擴充最大 128GB 儲存空間,主機本體搭載
11 年前
是華碩正式在台公佈 TF701T 變形平板以及 G750 電競筆電( G750 規格修正為台灣版本)這篇文章的首圖
華碩正式在台公佈 TF701T 變形平板以及 G750 電競筆電( G750 規格修正為台灣版本)
華碩日前已經正式公佈新一代變形平板 TF701T 的台灣售價,今天則正式偕同 G750 電競筆電正式與媒體見面,這兩款產品也是今年華碩在 Computex 展出的重點產品。 TF701T 屬於變形平板家族最新成員,延續變形平板平板、筆電二合一的理念,採用 NVIDIA Tegra 4 應用處理器搭配 2GB RAM 與 32GB 內建儲存空間,系統為 Android 4.2 ;設計大致延續前幾代變形平板,不過 10.1 吋螢幕解析度升級到 2,560 x 1,600 解析度。平板本體為 15,900 元,平板模組搭配價為 4,490 元。 至於 G750 則是華碩 G 系列電競筆電的新改款,採
11 年前
是精品級筆電的不二代表, Razer Blade 14 動手玩這篇文章的首圖
精品級筆電的不二代表, Razer Blade 14 動手玩
雖然整體筆電市場狀況不樂觀,不過在高單價筆電市場仍有一個產品線異軍突起,就是這幾年越來越熱門的電競筆電。從前年原本只專注於電競周邊的 Razer 宣布進軍電競系統後,一連推出 Blade 以及 Edge 後,也為電競筆電掀起一股風暴;今年宣布新一代的 Blade 產品線,除了原本的 Blade 17 ,也新增 14 吋的 Blade 14 提供新選擇。 這次也借到這款主打高質感與電競級規格的 Blade 14 進行動手玩,跳轉繼續 Blade 14設計延續 Blade Pro 的金屬極簡風,與蘋果的 MacBook Pro 有那麼一些神似,彷彿是黑化版的 MacBook Pro ,而剛好目前
11 年前
是Razer 意欲強化 Android 微遊戲機布局,於今年六月悄悄收購 OUYA這篇文章的首圖
99 元美金的開源遊戲機, OUYA 動手玩
這兩年在 Kickstarter 網站出現兩款機於 Android 的開源遊戲主機計畫,兩者最終也都達到集資目標,筆者選了其中一款最近終於宣布出貨的 Gamestick (等出貨等到我都要哭了 Orz ),而一款便是這次要介紹、剛好奕之華有購買卻聽說一直放置 Play 的 OUYA 。 跳轉繼續 OUYA 是一款基於 Android 但大幅修改過介面的主機,硬體機於 NVIDIA Tegra 3 搭配 1GB lpDDR2 與 8GB 內建儲存空間,並且透過藍牙 4.0 與控制器連接,外觀採用近似正立方體的設計,只要有一把六角螺絲就可拆開主機看到內部機構;機背的 I/O 則包括 HDMI 、
11 年前
友站推薦
降級版遭嫌棄?NVIDIA GPU 中國特供版被爆買氣不如想像
INSIDE - 中央社
與 NVIDIA 同吃 AI 大餅!SK 海力士股價飆漲 60%,成 AI 大戰的最低調贏家
INSIDE - Sisley
傳輝達成立新部門 角逐價值 300 億美元的客製化晶片市場
INSIDE - 鉅亨網
英特爾 CEO 基辛格:NVIDIA 在 AI 領域的成功屬「運氣好」
INSIDE - Daniel
NVIDIA 2024 GTC 大會看點整理:最強大 AI GPU B100 詳細資訊將揭曉
INSIDE - Sisley
黃仁勳也來站台!AWS 宣布新 AI 晶片 Trainium 2 同時深化 NVIDIA 關係
INSIDE - Sisley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