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觀點 硬科技 AMD intel Xeon x86 晶片組 伺服器市場 記憶體控制器 硬科技:做為x86伺服器象徵的Intel Xeon處理器 混亂期(2004-2006) 前情提要: 做為x86伺服器象徵的Intel Xeon處理器:醞釀期(1995-1998) 做為x86伺服器象徵的Intel Xeon處理器:草創期(1998-2001) 做為x86伺服器象徵的Intel Xeon處理器:擴張期(2001-2004) 這片晶圓的主角是2MB L2快取記憶體的Prescott 2M,這也是這段AMD在伺服器市場趁勢崛起的期間,Intel的64位元布局,被AMD的x86-64指令集、整合型記憶體控制器與原生雙核心策略,搞的陣腳大亂,陷入內外交逼困境的縮影:趕鴨子上架的64位元x86指令集、東拼西湊的效能改進方案、換湯不換藥的「雙餡水餃」雙核心。 為悼念Intel 痴漢水球 4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intel APPLE m1 企業 硬科技 伺服器市場 Xserve 硬科技:科科需要知道的Apple M1的可能性(下) 未來篇 接著,就是「Apple M1來勢兇兇,不只是個人電腦,將來也會進攻伺服器市場」這個高度假設性的命題了。這問題的答案只要一句話,就可以直接收工了,但筆者覺得有必要抽絲剝繭,順便倚老賣老一下。 硬科技:科科應該要知道的Apple M1盲點 現在的Apple還會想重返伺服器市場? 有點年紀的科科和果粉絕對會記得Apple曾在2002年到2011年這段期間,曾有過Xserve伺服產品線,2003年至2008年還出現過搭配Xserve的外接網路儲存設備Xserve RAID,更在2004年秋季推出了售價999美元的Xsan檔案系統,可將多台Xserve RAID的空間,整合成最大64TB容量、供64台X 痴漢水球 4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intel Xeon Pentium 硬科技:做為x86伺服器象徵的Intel Xeon處理器 擴張期(2001-2004) 前情提要: 做為x86伺服器象徵的Intel Xeon處理器:醞釀期(1995-1998) 做為x86伺服器象徵的Intel Xeon處理器:草創期(1998-2001) Intel在2001年的Xeon產品線,完全拿掉Pentium字樣,徹底擺脫個人電腦形象。Intel也在這段32位元NetBurst微架構(P68)期間,確立了Xeon DP(雙處理器)和Xeon MP(四處理器)分立的局面,也結束了P6時期,桌機處理器可以同時插2顆的美好年代,要多處理器,請乖乖的掏錢購買貴貴的Xeon。 為悼念Intel NetBurst的失敗而刻下的墓誌銘 (上) 為悼念Intel NetBurst的失 痴漢水球 4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APPLE windows 微軟 m1 硬科技 P.A Semi 硬科技:科科需要知道的Apple M1的可能性(中) 現在篇 Apple M1的跑分數據一出現,彷彿全世界的果粉都集體高潮,提前慶祝Apple即將征服計算機工業,連某些具備豐富產學經驗且筆者長期敬重的前輩和長者,也紛紛丟掉了學識、常識和理智,連Apple「進軍伺服器市場」這句話都講的出來。從Apple宣佈Apple Silicon到現在,筆者所聽到最一針見血的評論是:以後在咖啡廳用Macbook跑原生Windows的「假文青」會更少。快哉此言。 硬科技:科科應該要知道的Apple M1盲點 你最愛鬼扯的天時地利人和到哪裡去了? 天時:Intel擠牙膏擠到天怒人怨,連曾經傲視世界製程技術優勢都丟了。 地利:台積電5nm製程。反觀AMD現階段還停在台積電7n 痴漢水球 4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ARM APPLE x86 64位元 硬科技:科科需要知道的Apple M1的可能性(上) 過去篇 Apple M1的問世,讓沉潛已久、長期活在x86陰影下的「RISC十字軍」,紛紛起死回生「扭動」了起來,累積20年「怨念」一次性爆發的結果,就是網路上充滿了人腦當機產生的亂碼,彷彿活在Apple早已統治地球的平行世界,只能讓人越看越搖頭,越寫越脫力。 從2018年至今,筆者曾在癮科技陸續寫過數篇文章,分析Apple自研處理器為何如此強大、為何會想關起門來自己搞,看來又有重新解釋的必要性。這次就用自問自答的體裁,方便各位科科理解這些用點大腦就不難理解的道理。 硬科技:科科應該要知道的Apple M1盲點 Apple是外星人開的公司嗎? 不是,Apple是地球人企業。他們的產品和技術,也是奠基在 痴漢水球 4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intel Xeon intel xeon x86伺服器 硬科技:做為x86伺服器象徵的Intel Xeon處理器 開創期(1998-2001) 前情提要:在經過1995-1998年的醞釀期之後,Intel Xeon伺服器用處理期也要進入P6微架構的草創期了!相較於五窮六絕的Pentium時期,怎麼說都是飛躍性的進步。 做為x86伺服器象徵的Intel Xeon處理器:醞釀期(1995-1998) Intel的Xeon處理器發展史,基本上可分成以下時期。 P6微架構問世後的「醞釀期(1995-1998)」。 P6微架構的「草創期(1998-2001)」。 32位元單核NetBurst微架構的「擴張期(2001-2004)」。 64位元雙核NetBurst微架構的「混亂期(2004-2006)」。 NetBurst轉向Core(Merom 痴漢水球 4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intel Xeon intel xeon x86伺服器 硬科技:做為x86伺服器象徵的Intel Xeon處理器 醞釀期(1995-1998) 在時下「內行看熱鬧,外行看門道」的網路論壇生態,最值得注意的關鍵議題,往往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做為Intel最重要「現金母牛(Cash Cow)」的Xeon堪稱最佳例證。當產能有限時,看在產品單價和利潤的份上,理所當然的,Intel絕對是優先生產Xeon,筆電次之,桌機就先放生了。近20年來,AMD也是如法泡製一樣的好事。 如同在GPU戰場,對Intel和AMD最重要的議題,並非消費性產品可以跑得動哪幾個3A大作、4K解析度時每秒多少禎,而是能否重返高效能運算(Top500就是最好的指標)和人工智慧應用(大家都想搶自駕車的商機),並擺脫軟體生態系統遠不如NVIDIA CUDA的困境,對於CPU領 痴漢水球 4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SDN DPU Smart NIC OpenFlow 硬科技:在了解Smart NIC和DPU前科科需要知道的軟體定義網路(下) 畢竟本專欄叫做「硬科技」,如果不談點硬體相關的議題,就實在太過對不起各位科科的求知慾了。「OpenFlow南向協定交換器」和「P4語言Smart NIC」就是本期的主題。 前情提要:在了解Smart NIC和DPU前科科需要知道的軟體定義網路(上) 科科們已經了解到OpenFlow是SDN控制器與交換器之間的互動協定,具體定義了交換器在資料轉發面(Data Plane)的功能,並規範封包的種類和格式,目前最新的實用化版本是1.5.1。 支援OpenFlow的交換晶片,在邏輯上主要由2部份組成:端口(Port)和流表(Flow Table),所謂的Flow意指「在同一段時間內,經過同一段網路,並 痴漢水球 4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DPU Smart NIC 硬科技:在了解Smart NIC和DPU前科科需要知道的軟體定義網路(上) 電腦相關的科技產業,廠商們動輒創造新名詞,以彰顯自己的「產業領導地位」,案例屢見不鮮,像NVIDIA的GPU、AMD的APU、和Intel為了配合砍掉重練的獨顯掰出個xPU等,相信各位科科均耳熟能詳。內含究竟如何一點都不重要,先開口的就先贏得市場先機。 淺談GPU到底是什麼(上):不同的運算型態 淺談GPU到底是什麼(中):兼具SIMD與MIMD優點的SIMT 淺談GPU到底是什麼(下):走向泛用化的GPGPU 近年來,因軟體定義網路(SDN)、網路功能虛擬化(NFV)和P4封包處理器描述語言的普及,資料中心需要高度可編程化的Smart NIC(網路界面控制器),也拜NVIDIA併購Mella 痴漢水球 4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AMD zen Zen 3 硬科技 硬科技:各位科科應該知道的AMD Zen 3祕密 2020年除了大幅改變人類日常生活的武漢肺炎,在電腦技術相關的世界,從8月的「擠牙膏大賽」IEEE HotChips 32一路到「雙A(Apple、AMD)」持續發表新品,全球的科技媒體彷彿集體被迫參加一連串的作文比賽,趕稿趕的沒日沒夜,測試測的焦頭爛額,不亦樂乎,好不熱鬧。 硬科技:AMD Zen 3來了 然後呢? 關於AMD的Zen 3,隨著越來越多的科技媒體,陸續收到樣品並進行大規模產品評測,相信最近眾多科科也留意到隨處可見的「看簡報說故事」,看完了一大堆不知所云的技術名詞後,除了一翻兩瞪眼的效能功耗測試數據,也只留下了「Zen 3好棒棒」的稀薄印象。所以筆者覺得還是得將那些「有字天書」 痴漢水球 4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