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消息 AMD Ryzen Zen 3 Ryzen 5000XT AMD AM5 傳 AMD 傳取消原本的 Zen 3+ 更新規劃,先用 Ryzen 5000XT 版墊檔並把資源集中投入 Zen 4 架構 根據外媒爆料, AMD 原本在計畫中將推出 Zen3+ 強化版架構、代號 Warhol 的 Ryzen 6000 系列,不過 AMD 似乎打算把資源更妥善利用,打算先循先前 Ryzen 3000 系列推出 XT 系列高時脈版本的作法,先以提升預設時脈的 Ryzen 5000XT 墊檔,並把研發資源專注於 Zen 4 架構與代號 Raphael 處理器的開發。據稱 AMD 將於 5 月底的 Computex 檔期發表 Ryzen 5000XT 。 I've not seen anything on Warhol. Only that roadmap has mentioned it. E Chevelle.fu 4 年前
產業消息 AMD apu 台積電 7nm Ryzen 5000 Power Your Next GG , AMD 宣布 Ryzen 5000 G 系列 APU 、初期仍針對系統商出貨 AMD 依循先前的模式,在推出筆記型電腦版本的 Ryzen 5000 APU 後才宣布桌上型的 Ryzen 5000 G APU ,而且如同去年宣布 Ryzen 4000 G APU 一樣, Ryzen 5000 G APU 初期仍僅限提供給系統商或是供整機組裝搭配,最終是否會開放零售仍是未知數。 雖說對全球多數玩家,此次官網的宣傳標語" Power Your Next GG "沒甚麼問題,但台灣消費者應該會覺得念起來哪裡怪怪的... ▲ GE 版本為 35W 低電壓版本,另外對外通道為 PCIe 3.0 而非 Ryzen 5000 CPU 的 PCIe 4.0 Ryzen Chevelle.fu 4 年前
產業消息 AMD intel 資安 Spectra Zen 3 AMD 恐怕不能再嘴 Intel 的 Spectra 漏洞, AMD 坦承 Zen 3 架構的 Ryzen 5000 、 EPYC 7003 皆可能受分支預測攻擊 Intel 幾年前爆發幾項處理器硬體架構漏洞,導致 Intel 在資安領域一夕之間成為其它廠商攻擊的目標,尤以競爭對手 AMD 藉機強調自身硬體設計並無如 Intel 的問題;不過根據 AMD 自主揭露的白皮書, AMD 的 Zen 3 架構、包括 Ryzen 5000 與 Epyc 7003 等產品恐怕也有類似 Spectra 的資安漏洞,可能會受到以分支預測進行的攻擊行為,不過 AMD 強調只是有可能性且實際實行的可能性不高,仍請使用者安心使用。 此問題發生的原因是 AMD 在 Zen 3 架構入名為 Predictive Store Forwarding ( PSF )的分支預測功能,用 Chevelle.fu 4 年前
產業消息 AMD Razer razer blade RTX 3060 Blade 15 AMD 真香,傳 Intel 忠實合作夥伴 Razer 也有意推出 Ryzen 5000 搭配 RTX 30 電競筆電 自品牌創立、推出筆電以來,一直都是 Intel 新平台與技術絕佳合作夥伴的 Razer 可能不敵 AMD Ryzen 急起直追的表現要稍微變心了,根據爆料指出, Razer 打算推出一款採用 AMD Ryzen 5000 平台的新 Blade 筆電,不過 GPU 仍將搭配主流的 NVIDIA RTX 30 而非 Radeon RX 6000M 。 ▲據稱 Razer 的 AMD 版 Blade 將採 Ryzen 9 5900HX 搭配 RTX 3060 據爆料來源 Rogame 指出, Razer 的 AMD 筆電將採用 14 吋設計,這意味著將與當前的 Blade 15 或是 Blade S Chevelle.fu 4 年前
產業消息 HP AMD lenovo amd zen Zen 3 Ryzen Pro Ryzen 5000 輕薄、高效能、高續航與企業兼具, AMD Ryzen 5000 Pro 平台登場、 HP 與聯想仍為主要合作夥伴 AMD 去年於輕薄與主流筆電展露頭角,今年則於高效能電競筆電大有斬獲,現在行動領域較弱的一環恐怕是市場特殊性較高的商務市場,而 AMD 在發表第三代 EPYC " Milan "的隔一晚,再度宣布行動商務平台 AMD Ryzen 5000 Pro 系列,強調兼具 Ryzen 5000 的效能、續航力,但同時符合商用環境所需的安全。 ▲此次首要合作夥伴仍為 HP 、聯想 不過合作夥伴部分似乎相較消費市場仍難以突破,此次於全球市場首輪推出搭載 Ryzen 5000 Pro 系列的合作夥伴仍為 HP 與聯想。 ▲ AMD 仍將 Ryzen U 系列設定在輕商務應用 Ryzen 5 Chevelle.fu 4 年前
開箱評測 電競筆電 rog strix Zen 3 Ryzen 9 RTX 30 RTX 3080 Ryzen 5000 AMD Ryzen 5000 、 NVIDIA RTX 30 頂配規格加上光軸鍵盤, ROG Strix SCAR 17 G733Q 動手玩 今年對於 AMD 在筆記型電腦市場可說是更為豐收的一年,繼去年成功以高效能與卓越的續航力突破以往被 Intel 佔據的薄型機種市場,今年在電競筆電更出現高階 APU 搭配 NVIDIA RTX 30 旗艦級顯示卡的機種,使得整體戰力足以與 Intel 分庭抗禮,此次要測試的是隸屬華碩 ROG Strix 系列當中的 ROG Strix SCAR 17 G733Q ,即是具備 AMD Ryzen 9 5900HX 搭配 RTX 3080 的頂規機種。 ▲雖然 AMD 在行動 GPU 還未能向 NVIDIA 扳回一城,不過 CPU 效能出色之於也終於可選配頂規的 NVIDIA GPU 去年基於 Z Chevelle.fu 4 年前
產業消息 AMD intel 14nm Rocket Lake 14nm 終極火箭效能升天,傳 Rocket Lake 的 i9-11900K 單核心較 Ryzen 5000 高 7% 由於 AMD 的急起直追,無論是製程技術、帳面核心數量的領先,或實際單核、多核效能能夠與 Intel 一戰,當前聲勢相對落後的 Intel 顯得相當頭痛,尤其縱使是將在今年上半年推出的第 11 代 Core 主流桌上型平台" Rocket Lake "仍停留在 14nm ,而且核心數量反自當前最高 10 核心縮減為 8 核心,難看的帳面規格又更被 AMD 粉絲拿來嘲諷,不過做為 14nm 最後榮光的 Rocket Lake 似乎還是有些搞頭的,根據 Passmark 的 CPU 測試數據,隸屬 Rocket Laek 的 i9-10900K 的單核心效能較 Zen 3 架構 Chevelle.fu 4 年前
科技應用 AMD Ryzen Zen 3 AMD Ryzen 5000 系列筆電處理器效能大幅提升 因採 Zen 3 架構、全新快取共用設計 AMD針對Ryzen 5000系列筆電處理器內部每組CPU核心可獨立控制電壓,因此能讓每組核心可視負載情況動態調整,藉此降低處理器整體運作功耗與發熱情況,搭配可使用低電壓設計的LPDDR4 4266記憶體,更讓筆電裝置能以更輕薄形式打造,同時電池續航表現也能相對提升。 藉由Zen 3架構與全新快取共用設計加持 在今年CES 2021期間揭曉,並且採Zen 3架構設計的Ryzen 5000系列筆電處理器,稍早也進一步解禁相關細節。 由於筆電版本設計延續桌機版本設計理念,因此除了同樣採用Zen 3架構設計,一樣也讓8組核心可共用L3快取記憶體,藉此加快各個核心之間運算溝通效率。 而此次在Ryzen Mash Yang 4 年前
產業消息 AMD 電競筆電 Zen 3 amd vega 輕薄筆電 Ryzen 5000 AMD Ryzen 5000 行動平台襲來, Zen 3 加持、超輕薄到超弩級電競筆電 AMD 全都要 AMD 在 2021 年 CES 的重頭戲莫過以 Zen 3 CPU 架構為基礎的 Ryzen 5000 行動平台,且相較 2020 年發表的 Ryzen 4000 行動平台在旗艦級電競筆電缺席的情況,此次採用 Ryzen 5000 行動版的品牌不僅機種更多,機型自輕薄省電、主流電競到旗艦電競機種,也象徵 AMD 的 Zen 3 架構不僅在桌上型平台、連行動平台也對 Intel 全面抗戰。 ▲雖然進步幅度沒有 Zen 2 之於 Zen+ 來的高,但 Zen 3 進一步提升效能、效率與減少 8 核心之間的延遲 ▲當前 Ryzen 5000 行動版的 8 核心已經是共用 16MB L3 快取的單一 Chevelle.fu 4 年前
新品資訊 CES消費性電子展 華碩 ROG rog strix TUF Gaming RTX 30 Ryzen 5000 華碩 ROG 電競筆電大舉升級 Ryzen 5000 搭配 RTX 30 組合,採外接 GPU 的 ROG Flow X13 為最大亮點 華碩電競產品線 ROG 在今年 CES 攜手 AMD 推出多款採用 Ryzen 5000 APU 與 NVIDIA RTX 30 的新機種,其中 ROG Flow X13 二合一獨顯機種可再搭配外接 GPU 設計為最大亮點, ROG Strix Scar 、 ROG Strix G 整體機構進行大幅度升級,同時 TUF 品牌新機除了採用全新設計外還是華碩旗下率先宣布採用 Intel H35 平台的產品線。 ROG Flow X13 ▲ Flow X13 主視覺採用重力波圖騰 ▲採用翻轉機構 雖然外接 GPU 設計不是甚麼新概念,早在多年前 Sony Vaio Z13 就曾透過特殊的光纖介面擴充 Chevelle.fu 4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