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Computex 2015 :主打頂級規格並具備 USB Type C 的 AIO ,華碩發表 Zen AiO這篇文章的首圖
Computex 2015 :主打頂級規格並具備 USB Type C 的 AIO ,華碩發表 Zen AiO
華碩此次在 Computex 發表隸屬 Zen 家族的高規 AIO Zen AiO ,這系列 AIO 採用 Intel 最新一代的 Core i7 處理器,提供 22 吋與 24 吋機種,搭配 NVIDIA 的 GTX960M 4GB 獨立顯示卡,儲存採用高達 512GB 的 PCIe Gen.3 x4 SSD ,另外也搭載 USB 3.1 Type-C 端子,還有基於 Intel RealSense 技術的 3D 相機,並強化麥克風降噪設計,可提供搭配 Windows 10 之 Cortana助理達到最佳效果。 對於外型筆者沒什麼意見,變壓器的插頭沒有跟主機一樣的設計感反正遮著看不到也就算了
10 年前
是Computex 2015 :為頂級遊戲體驗而生, NVIDIA 發表搭載 6GB VRAM 的 GTX 980Ti 顯示卡這篇文章的首圖
Computex 2015 :為頂級遊戲體驗而生, NVIDIA 發表搭載 6GB VRAM 的 GTX 980Ti 顯示卡
雖然 NVIDIA 日前發表的 Titan X 可身兼科學研究與遊戲娛樂,不過價格對多數的遊戲玩家還是偏高的;今年的 Computex , NVIDIA 發表新一代的娛樂級旗艦顯示卡 NVIDIA GTX 980Ti ,應該可一解這些追求頂級娛樂玩家不滿足於 GTX 980 、但又覺得 Titan X 只拿來玩遊戲有些大材小用的玩家的需求。 GTX980 Ti 的參考建議售價為 649 美金,並將搭配蝙蝠俠:阿卡漢騎士套裝方案,同時 GTX980 價格也將調整為 499 美金。 GTX 980 Ti 由 2816 個 CUDA 核心構成,核心採用 28nm 製程,在 VRAM 的部分為 6GB
10 年前
是Computex 2015 :提供電競筆電最極致順暢的遊戲體驗, NVIDIA 宣布 G-Sync 技術導入筆電這篇文章的首圖
Computex 2015 :提供電競筆電最極致順暢的遊戲體驗, NVIDIA 宣布 G-Sync 技術導入筆電
NVIDIA 在推出 G-Sync 技術後,藉由 GPU 直接管理螢幕更新率,使遊戲時不再遷就螢幕固定的 60frame 更新率,不再發生畫面破圖或是開啟垂直同步造成的延遲;今年在 Cpomputex , NVIDIA 則是宣布了 G-sync for Notebook ,正式將這項技術帶到筆記型電腦。 相較於 G-Sync 用於需要連接多種外接端子的液晶顯示器,由於筆記型電腦的螢幕僅需要接受 GPU 信號,故 G-Sync for Notebook 不需要透過 G-Sync 模組,直接由 GPU 管理液晶螢幕的更新率,相較 G-Sync 螢幕程序也簡化許多。 此次首波搭載 G-Sync fo
10 年前
是Oculus 公布 Rift VR 頭戴設備的搭配電腦需求,至少需要搭配一張準卡皇級顯示卡這篇文章的首圖
Oculus 公布 Rift VR 頭戴設備的搭配電腦需求,至少需要搭配一張準卡皇級顯示卡
日前 Oculus 已經預告將於明年開始針對一般消費者販售創新的 VR 頭戴式裝置 Rift ,而最近再度釋出要能夠順暢執行這款頭盔所需的硬體配置,推薦的硬體規格至少需要是一台搭載 Intel i5-4590 CPU 、 8GB RAM 以及 NVIDIA GTX970 或是 AMD R9-290 顯示卡的主機,另外為了安裝 Rift ,還需要有兩個 USB 3.0 插槽、支援 297MHz 的 HDMI 1.3a 端子以及 Windows 7.1 sp1 以上的系統。 新聞來源: Oculus Blog 為何需要用到如此等級的顯示卡?官方部落格提到,一般處理 FullHD 60Hz 的遊戲畫
10 年前
是淡出手機領域? NVIDIA 宣布將售出 Icera 技術或是整個基頻部門這篇文章的首圖
淡出手機領域? NVIDIA 宣布將售出 Icera 技術或是整個基頻部門
NVIDIA 在 2011 年宣布收購基於軟體技術的法國基頻技術公司 Icera 後,雖陸續在手機與平板產品線提供方案,也推出過整合 Icera 機頻數據機的 Tegra 4i 應用處理器,不過隨著 Tegra 應用市場在手機與平板市場為能有更顯著的突破,反觀於嵌入式平台、車載獲得不錯的進展, NVIDIA 於稍早的第一季財報新聞稿中也公開表示將於 2016 年第二財季出售 Icera 部門或是技術。 畢竟以目前 NVIDIA 想要在手機或是平板市場突圍機會不高,且即便沒有 Icera ,市場上也還有些許基頻數據機方案可供選擇,至於車載方面目前幾款搭載 Tegra 應用處理器的平台則是直接選擇
10 年前
是由 Square Enix 打造的 DX12 示範影像 WITCH CHAPTER 0 [cry] 於 Windows Build 亮相這篇文章的首圖
由 Square Enix 打造的 DX12 示範影像 WITCH CHAPTER 0 [cry] 於 Windows Build 亮相
圖片來源: NVIDIA Blog 作為遊戲產業期待已久的全新 API , DirectX 12 已經被視為使遊戲進入下一個層次的關鍵重點,最主要的是大幅改善硬體架構的使用效率,使 CPU 、 GPU 能更合理的分配資源提升遊戲效能;不過關於 DX12 對於使用者到底能帶來怎樣的視覺震撼?恐怕還是看示範影片最實在了。 在今年的 Windows Bulid 大會上,展示了由日商 Square Enix 打造基於 DX12 的示範影像 WITCH CHAPTER 0 [cry] ,這不是一段製作好的短片,而是透過一台電腦進行即時演算的結果,意味著 DX12 時代的遊戲,將可透過即時演算的方式提供宛
10 年前
是分別主打輕薄與超值電競機種,華碩發表 ROG G501JW 與 ROG GL552JX 兩款筆電這篇文章的首圖
分別主打輕薄與超值電競機種,華碩發表 ROG G501JW 與 ROG GL552JX 兩款筆電
華碩今天發表兩款 5 萬元以下的 15.6 吋 ROG 系列電競筆電,分別為搭載 GTX960 但僅 2.06 公分的 G501GJ ,以及採用 GTX950 的超值機種 GL552JX ;兩款機種售價分別為 48,900 元與 35,900 元(起)。 G501JW 主打在僅 2.06 公分的厚度下仍具備 Core i7-4720HQ 處理器與 GTX960 獨立顯示卡,搭配 4GB+8GB DDR3L 記憶體與 1TB 傳統硬碟結合 128GB SSD ,螢幕為 15.6 吋 1,920 x 1,080 解析度霧面,重量則控制在 2.06 公斤,機身採金屬設計。 至於 GL552JX 可視
10 年前
是微軟 Surface 3 台灣售價出爐,零售版與商業版將於 5 月 5 日上市這篇文章的首圖
以 x86 的 Atom 取代 ARM 架構 Tegra 核心,微軟發表 499 美金的 Surface 3
微軟剛剛宣布新款 Surface 3 二合一電腦,售價訂於 499 美金起(依照儲存容量而定,此為 64GB 價格),主打延續 Surface Pro 3 的設計理念,目標族群鎖定學校與行動工作者,觸控筆、鍵盤等皆為選配;由於平台由前兩代的 ARM 核心2k7 NVIDIA Tegra 變更為 Intel 新一代 Atom 處理器,故系統也由 Windows RT 回歸標準 Windows 8.1 ,預計 5 月 5 日起在全球陸續上市,首波將於 26 國推出,也允諾可升級到 Windows 10 。 Surface 3 採用四核心 Atom x7 處理器,起始版本為 2GB RAM ,搭配
10 年前
是Deep Learning 其實與我們沒有那麼遙遠,因為我們都在為其學習教材貢獻一份心力這篇文章的首圖
Deep Learning 其實與我們沒有那麼遙遠,因為我們都在為其學習教材貢獻一份心力
今年在 GTC 活動上,將去年所談論的 Machine Learning 更進一步的提升到進階的 Deep Learning 深度學習,這也是由於今年初 Google 、微軟與百度透過深度學習在圖像辨識領域有了重大的突破,儼然掀起了深度學習的技術戰爭;乍看下深度學習與我們的生活好像有那麼些遙遠,但其實每個網路使用者幾乎無時無刻都在為深度學習貢獻素材。 所謂的深度學習,是透過神經網路學 Neural Network 的運算模型的技術,關於深度的技術筆者也不是那麼了解,但該技術相較傳統熟知的人工智慧技術,重視的不是為了因應各種情形撰寫對應的邏輯,而是讓系統模仿人類的感知,透過不斷投入素材進而從中解
10 年前
是GTC 2015 : NVIDIA Drive PX 與 Drive CX 動眼看以及特色介紹這篇文章的首圖
GTC 2015 : NVIDIA Drive PX 與 Drive CX 動眼看以及特色介紹
近年 NVIDIA 在汽車領域大有斬獲,無論是車載通訊平台,以及自動駕駛領域,皆讓原本把持這些領域多年的老江湖倍感壓力;今年的 GTC 會場展區內,也有一區專門介紹 NVIDIA 在車載方面的解決方案,其中今年初於 CES 亮相的 Drive CX 車載系統平台以及 Drive PX 深度學習自動駕駛平台也陳列在此。 Drive CX 車載電腦平台是一套完整的參考設計,這個盒子內可用連接埠的擴充各式功能子卡;這套方案可選擇最新的 Tegra X1 ,或者是上一代的 Tegra K1 ;畢竟即便是 Tegra K1 也已經提供車載通訊平台充裕的 3D 特效能力,除非有要打造更炫的設計否則也相當夠
10 年前
友站推薦
英特爾 CEO 基辛格:NVIDIA 在 AI 領域的成功屬「運氣好」
INSIDE - Daniel
降級版遭嫌棄?NVIDIA GPU 中國特供版被爆買氣不如想像
INSIDE - 中央社
NVIDIA 2024 GTC 大會看點整理:最強大 AI GPU B100 詳細資訊將揭曉
INSIDE - Sisley
傳輝達成立新部門 角逐價值 300 億美元的客製化晶片市場
INSIDE - 鉅亨網
與 NVIDIA 同吃 AI 大餅!SK 海力士股價飆漲 60%,成 AI 大戰的最低調贏家
INSIDE - Sisley
黃仁勳也來站台!AWS 宣布新 AI 晶片 Trainium 2 同時深化 NVIDIA 關係
INSIDE - Sisley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