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觀點 硬科技 ati nvidia 台積電 R300 硬科技:歷史上著名的逆轉秀 ATI R300篇(下) 慘劇需要天時地利人和,奇蹟亦不可免俗。回顧ATI R300的成功,這3點大致可歸類如下: 天時:微軟剛好正在跟NVIDIA交惡,讓ATI更能精確掌握新一代DirectX的祕密。事後ATI高層也承認,精簡化產品架構(單一Pixel Shader僅配置1個材質處理單元、FP24的Pixel Shader),將電晶體集中砸到最能提昇效能的刀口(更多的管線、4組64位元記憶體控制器),就是其成功的主因。 值得一提的是,在NVIDIA NV40之前,論資料壓縮技術,ATI是明顯領先NVIDIA的,R300具備第三代的HyperZ,可節約記憶體頻寬與像素填充率,進一步確保足夠的記憶體頻寬,今天的局面卻是完 痴漢水球 4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ati nvidia 驅動程式 台積電 R300 NV30 硬科技:歷史上著名的逆轉秀 ATI R300篇(上) NVIDIA雖然貴為今日繪圖技術霸主,無論從遊戲、GPU汎用化、高效能計算、以及進來很夯的人工智慧,都握有全面性的優勢,但也曾有過讓人不忍卒睹的黑歷史,除了搭配著SEGA Saturn主機手把、跑著飛龍騎士的NV1(STG 2000X),另一個不堪回首的故事,就是發表於2003年1月27日的GeForce FX 5800 Ultra(NV30)了。 後來還鬧出NVIDIA為了讓NV30的效能好看一點,除了弄出「僅限於GeForce FX系列」的Demo程式,還在驅動程式動手腳,引爆3DMark03作弊疑雲。略有年紀的科科,多少依稀記得當年這場肥皂劇鬧的有多大,也差點毀掉NVIDIA在驅動程式穩 痴漢水球 4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VIA AMD intel 伺服器 記憶體 硬科技:鎖定5G邊緣伺服器應用的VIA新世代處理器CHA是什麼? 雖然x86處理器市場自從1998年底就確立了Intel和AMD兩家互毆的格局,但市場上並非沒有其他的玩家。除了源自於前蘇聯超級電腦研發團隊的俄羅斯Elbrus,在1999年9月16日,被VIA(威盛電子)從IDT收購的Centaur,也持續推出VIA Cyrix III、C3、C7、Nano等產品系列。 不過2011年的四核心Nano(VIA QuadCore)後,Centaur就幾乎毫無動靜。 相隔5年,在2019年11月18日,Centaur發表x86世界首款「內建人工智慧輔助處理器」的「伺服器系統單晶片」CHA,採用台積電16nm製程,原生八核心(CNS微架構),四通道DDR4-3200 痴漢水球 4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CPU diy 記憶體 主機板 Pentium 硬科技 光華電腦 硬科技:光華電腦DIY回憶錄之電腦升級好難 聽說筆者的「光華商場DIY回憶錄」已經放著養蚊子放到連蚊子都不想來了。剛好最近正在傷腦筋升級桌機的事情,將中年水球的煩惱「分享」給各位敬愛的科科們。 效能夠用何必升級自找麻煩? 自從微軟Windows 95作業系統引爆個人電腦狂潮至今的25年,電腦擺脫了昔日高科技的神秘色彩,成為人人習以為常的生活必需品(對習慣手機的日本人來說可能不見得如此),大型賣場的興起與網路購物的普及,或多或少呈現了「電腦就只日用品的一部分」,不再是專屬於一小撮「專業玩家」的稀有物品。 筆者一直深信「科技始終來自於惰性」,唯有人性中的懶惰原罪,才能強迫人類去思考更有效率的做事方法,或著拒絕進行「為了追求精神上的勝利而做出 痴漢水球 4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CPU 便利商店 amd zen 硬科技 口罩實名制 硬科技:eMask口罩預購系統的計算機豆知識 電腦(或稱計算機)和相關的資訊科技,既然是人類創造的產物,其背後的思維,也自然而然的依循「人類處理問題的手段和方法」,也勢必難以避免現實條件限制,而必須做出的犧牲與取捨。各位科科亦可嘗試用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去重新思考理解隨處可見的「高科技服務」,例如先前倍受好評的口罩實名制2.0的eMask口罩預約平台。 口罩實名制2.0網路預購教學:健保卡App註冊、購買流程、付款取貨 管線化(Pipeline):將工作(認證、預約、付款、領取)切割成不同的階段(Stage),分而治之。 超純量管線:1個店員發口罩不夠快,你可以指派第二名店員。1間便利商店不夠發,你可以動員第二間門市。 粗質多執行緒(Coa 痴漢水球 4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CPU intel Pentium 硬科技:簡報王與他們的產地:Intel CPU入門教學篇 簡報時代背景:除了「有字天書」般的技術行銷簡報,像Intel這種有頭有臉的大公司,也會因為舉辦某些老少咸宜的活動,製作「科普」類的入門內容。 外頭赤炎炎,大腦須降溫。 休息是為了走更長更遠的路,吸收新知亦故如是,長期沉浸於琳瑯滿目的尖端科技名詞的科科,偶爾也需要看點比較輕鬆的內容,不僅有助於放空腦袋,更能夠理清思緒。最近因某位國外友人替Intel寫了篇介紹處理器的科普文,讓筆者想起硬碟裡某份2010年10月2日的Intel簡報,值得分享給各位站在時代浪頭的科科們。 在1946年發表、美國陸軍彈道研究實驗室用來計算彈道表的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痴漢水球 4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intel APPLE x86 risc 硬科技:為何Intel的競爭者還是如此辛苦? 筆者在很久以前曾撰文簡單探討「那票研製x86指令集相容處理器的廠商,都難以與x86本家Intel競爭」,直接或間接的導致今日只剩下AMD是唯一上的了檯面的對手,台灣VIA(美國Centaur)和俄羅斯Elbrus則幾乎毫無存在感。 延伸閱讀: 硬科技:為何Intel的競爭者都要如此辛苦 但不久前Apple總算昭告天下,自家的「Apple Silicon」將逐步取代Mac個人電腦裡面的Intel處理器,就讓人想起昔日眾多的「RISC諸神」,像SGI繪圖工作站的MIPS、Sun伺服器工作站的UltraSPARC、HP SuperDome的PA-RISC、1990年代的效能王者DEC Alpha,一 痴漢水球 4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處理器 NexGen 硬科技:20世紀末的x86神風特攻隊NexGen Nx586/Nx686 (下) 我們在NexGen Nx586看到了不少領先時代的概念,也得知讓AMD在x86處理器市場站穩腳跟的K6處理器,實際上是源自於Nx686的產物。但在Nx586上市後1年半就出現工程樣品的Nx686,並非完全等同於AMD K6。此外,AMD K6之所以能夠成功,也是兼備天時、地利、人和,才能功德圓滿。從AMD K6的故事,各位科科很快就能快速理解,AMD可以擁有和Intel分庭抗禮的地位,絕對不是偶然的。 還沒看上集先來看這篇:20世紀末的x86神風特攻隊NexGen Nx586/Nx686 (上) 天時:NexGen剛剛好就有個現成的優秀產品設計擺在AMD眼前,AMD不趁機買下NexGen解決燃 痴漢水球 4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處理器 NexGen 硬科技:20世紀末的x86神風特攻隊NexGen Nx586/Nx686 (上) 常常看到很多人提出1個共同的疑問:為何今日x86處理器市場,是由Intel和AMD聯手壟斷,幾乎沒有其他廠商的生存空間? 有經歷過1990年代中期的科科,或許多少知道,這間因創辦人Jerry Sanders那句「有晶圓廠才是真男人」而聞名的公司,在其創立於1969年後的25年內,x86處理器也並非其業務重心,而且曾經擁有過相當成功的快閃記憶體事業。AMD是到了1995年,才決定中止其自家RISC處理器Am29000的發展,將資源集中在x86處理器市場,並在2003年將快閃記憶體事業單位分割成與Fujitsu合資的Spansion,進一步累積長期對抗Intel的本錢。 也因此,AMD在x86處理 痴漢水球 4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處理器 硬科技 Centaur 硬科技:20世紀末的x86神風特攻隊Centaur WinChip (下) 在21世紀初期,VIA的x86處理器有個知名的「亮點」:浮點運算器的時脈只有主頻的一半。其實這並非「為了提昇產品良率(畢竟Centaur體系浮點運算器的規格也沒比別人家暴力)」,而是創辦人Glenn Henry的名言「謀略優於電晶體("Tricks are better than transistors.")」的必然後果。 Centaur在1998年底公開WinChip 4(C4)技術細節時,宣稱他們希望可以激增處理器時脈到超過500MHz的水準(那時AMD剛展示500MHz的K7樣品),也為此激增指令管線深度到11階。但問題來了,堅持「簡單、迅速、便宜」的Centaur並 痴漢水球 4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