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觀點 硬科技 intel 10nm 硬科技 硬科技:Intel的Rocket Lake核心到底會多大顆? Intel從2015年的Skylake一直擠牙膏擠到天怒(失去製程技術優勢)人怨(連續2年CPU大缺貨到現在都解決不了),眾人皆知。 雖然2018年底的Intel架構日,那張未來新核心的時程表,讓Intel看似有點「知恥近乎勇」的想振衰起蔽一下,但2018年那顆短命的10nm製程初響Core i3-8121U(Cannon Lake),帶著註定成為Intel黑歷史的Palm Cove核心與第十代內顯,一同攜手壯烈殉情,或多或少告訴大家他們的10nm製程研發,究竟有多麼的不順利。 硬科技:Intel架構日用一張圖回顧15年來的Intel歷史 硬科技:一路鐘擺到擠牙膏的Intel 硬科技:HotC 痴漢水球 4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intel 5nm 台積電 晶圓代工 硬科技 硬科技:一位科科眼中的台積電美國5nm製程晶圓設廠事件 從歹戲拖棚的美中貿易戰一路到肆虐全球的武漢肺炎,再加上一堆滿地碎玻璃的體育界事件,相信就算對於全球化和自由化再樂觀的科科,也很難不得不承認,台灣某些「高級知識份子」最喜歡掛在嘴上的「政治歸政治,經濟歸經濟(換成體育也行)」,根本就是經不起考驗的空話。 今日台灣雄踞一方的電子製造業,嚴格說來,也算是被美國的長期東亞戰略布局催生出來的必然結果,而台灣稱霸世界的半導體晶圓代工,也印證了張忠謀在2019年的預言:世界局勢已不再是安寧的世界,台積電成為地緣策略者的必爭之地。所以台積電就不得不在2020年5月15日,正式宣佈有意在美國設立先進晶圓廠,也引起了熱烈的討論。 台積電確認將在美國設5奈米晶圓廠 痴漢水球 4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AMD intel zen 硬科技 硬科技:AMD Zen 3來了 然後呢? 這幾年來,網路爆料之風日益猖獗,加上電子產業的供應鏈又如此之長,每個環節都潛藏著洩密的風險,結果就是原本應該吸引眾人目光的重大產品發表會,總讓人提不起勁,只因為「喔,原來之前看到的消息果然是真的」就沒其他的反應了。說到這個,聽說很多果粉早就準備好要掏錢買iPhone 12 Mini了是吧? AMD Zen 3 架構設計 Ryzen 5000 系列處理器揭曉 標榜雙位數效能提升 還好這次台灣時間凌晨舉行的AMD Zen 3線上發表會,長度只有短短的半小時,加上週五放假,沒帶來什麼熬夜感,隨著NDA解禁而蜂擁而出的網路媒體報導,內容也幾乎千篇一律,唯一讓人稍微感到期待就是指日可數的產品效能測試,但 痴漢水球 4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AMD intel 處理器 硬科技:HotChips 32的新牙膏 Intel Tiger Lake與Xe篇 「這些年來,我們一起擠過的牙膏」大概就是各位科科對Intel這幾年來伺服器與桌機唯一的印象,筆者桌機用了Core i5-7400用了這麼久,也不覺得2017年第一季的Kaby Lake,和後面一大坨14nm製程XXX Lake有什麼明顯的不同。 但可能基於對「行動運算技術」的怨念,Intel在2018年底的架構日(Architecture Day)一口氣公開的「新」微架構核心,像Ice Lake的Sunny Cove、Tiger Lake的Willow Cove,Lakefield用到的Tremont小核,都優先導入筆電產品線,使其稍微看起來比較「知恥近乎勇」。 至於如流星般稍縱即逝的10nm 痴漢水球 4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AMD intel 處理器 Xeon 硬科技 Ice Lake-SP 硬科技:HotChips 32的新牙膏 Intel 10nm Xeon篇 武漢肺炎肆虐全球,除了幾乎凍結了大多數「空中廢人」飛來飛去的國際旅遊,也連帶影響了眾多科技業的大拜拜活動,不是延期、就是取消、或著延期後再取消(殉情者清單包含延到九月的Computex),而且「倖存者」多半都改用線上活動的形式。 每年夏天,處理器業界最重要的火力展示大會IEEE HotChips,今年8月16至18日的第32屆,也成為首次線上直播的場次。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除了不必遠渡重洋飛到美國,關在家裡即可參與,更重要的是...擠了好幾年,大家的牙膏終於都擠完了啦!可以開始期待未來幾年的新牙膏了嗎? 回過頭來,我們都知道,高獲利的伺服器市場皆為Intel和AMD的重中之重,起源於1998 痴漢水球 4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ibm 大型主機 risc Power10 z15 高階伺服器 硬科技:HotChips 32的新牙膏 IBM Power10與z15篇 說今日絕大多數的電腦技術,都源自於「藍色巨人」IBM的產品,一點都不誇張。身為高階伺服器的絕對王者(x86伺服器脫手給聯想後,也只剩下高階伺服器了),IBM的2條高階伺服器處理器產品線,想必老一輩的IT人都不會感到陌生,但在此筆者還是替各位科科稍微複習一下IBM的豐功偉業。 堪稱近代電腦技術發展的縮影的CISC(複雜指令集電腦)z系列:起源於1964年那個號稱「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商用產品開發計畫」IBM S/360大型主機(Mainframe),其徒子徒孫也創造了無數的「第一次」: 相同指令集架構的電腦可彼此軟體相容,「計算機結構」一詞由此而生。 微碼(Microcode)控制單元,CISC 痴漢水球 4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ati nvidia 台積電 R300 硬科技:歷史上著名的逆轉秀 ATI R300篇(下) 慘劇需要天時地利人和,奇蹟亦不可免俗。回顧ATI R300的成功,這3點大致可歸類如下: 天時:微軟剛好正在跟NVIDIA交惡,讓ATI更能精確掌握新一代DirectX的祕密。事後ATI高層也承認,精簡化產品架構(單一Pixel Shader僅配置1個材質處理單元、FP24的Pixel Shader),將電晶體集中砸到最能提昇效能的刀口(更多的管線、4組64位元記憶體控制器),就是其成功的主因。 值得一提的是,在NVIDIA NV40之前,論資料壓縮技術,ATI是明顯領先NVIDIA的,R300具備第三代的HyperZ,可節約記憶體頻寬與像素填充率,進一步確保足夠的記憶體頻寬,今天的局面卻是完 痴漢水球 4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ati nvidia 驅動程式 台積電 R300 NV30 硬科技:歷史上著名的逆轉秀 ATI R300篇(上) NVIDIA雖然貴為今日繪圖技術霸主,無論從遊戲、GPU汎用化、高效能計算、以及進來很夯的人工智慧,都握有全面性的優勢,但也曾有過讓人不忍卒睹的黑歷史,除了搭配著SEGA Saturn主機手把、跑著飛龍騎士的NV1(STG 2000X),另一個不堪回首的故事,就是發表於2003年1月27日的GeForce FX 5800 Ultra(NV30)了。 後來還鬧出NVIDIA為了讓NV30的效能好看一點,除了弄出「僅限於GeForce FX系列」的Demo程式,還在驅動程式動手腳,引爆3DMark03作弊疑雲。略有年紀的科科,多少依稀記得當年這場肥皂劇鬧的有多大,也差點毀掉NVIDIA在驅動程式穩 痴漢水球 4 年前
硬科技: 「簡報王」和他們的產地 被VIA併購的Centaur篇 簡報時代背景:威盛電子(VIA)在1999年3月5日股票上市,在當年先後從國家半導體和IDT,併購Cyrix和Centaur這兩間x86處理器廠商,企圖「開闢新戰場,延續高成長」,並在2000年股價一度衝到629元,成為新一代股王。但在2000年初,Cyrix團隊早已名存實亡,由追求「簡單、迅速、便宜」的Centaur主導其x86處理器技術發展。 所謂「簡報王」的定義,不外乎「名稱存在於簡報,並未落實成產品」。對於降低成本充滿執念的Centaur團隊,在加入VIA的前5年,其主導的產品時程表堪稱「簡報王中的絕對王者」,還同時塞滿的聖經人名與Centaur自己原本的產品代號。其混亂之程度,充滿了 痴漢水球 4 年前
硬科技:從Linux大神的抱怨瞧瞧Intel是不是真的做錯了(下) Intel Pentium Pro總工程師之一的Robert Colwell曾在其回憶錄寫得很清楚:研發1顆x86處理器,最大的困難點,在於是否可保證它相容絕大多數的現有應用程式。更不幸的是,基於軟體相容性考量,指令集這種東西是「易加難砍」,畢竟天底下沒人知道究竟有哪些軟體用到哪些指令,是不是還有新型的電腦跑著老舊的程式,更罔論古早那種「軟體利用處理器的Bug」的案例,像知名的HMA(高記憶體位址區域)與HIMEM.SYS驅動程式。 筆者沒事就會看到那種「在個人處理器,AVX-512砍掉就砍掉了,淡出就淡出,沒什麼大不了」的幼稚言論,講這種話的人到底有沒有用腦袋想過一件事:Intel真的這樣幹 痴漢水球 4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