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觀點 硬科技 intel 網路卡 光華商場 光華 硬科技:光華電腦DIY回憶錄之宿網狂抽猛送的Intel網路卡(上) 雖然近20年來,各位科科的電腦主機板上,多半都有2顆印有「螃蟹」圖案的晶片:1顆音效Codec和1顆乙太網路控制器,某些比較老舊或比較低階的電腦可能還停留在10/100Mbps的100Base-TX。但在遙遠的1990年代中期,也就是Fast Ethernet規範剛被發表,台灣幾個身兼學術網路區網中心的國立大學,其學生宿舍網路開始普遍成形、區域網路連線遊戲像是魔獸爭霸2、MUD和BBS誘惑無數年輕住宿學子夜夜持續墮落的黑暗時代。無論從宿舍到系辦到學生活動中心到校園某個不知名的陰暗小房間,暗藏了一場看不見的軍備競賽:購入更好的網路卡「搶頻寬」,這也是乙太網路主要規格制定者之一的Intel,其網路 痴漢水球 5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CPU AMD intel 處理器 Xeon 製程 硬科技:AMD的CPU製程優勢和Intel的缺貨危機(下) 前情提要。處理器的世界也是有「超熱 + 超大 + 超貴 = 超生」這條約定俗成的不成文準則,當各位科科仔細看完下面這張從雙處理器伺服器一路到中階桌機、AMD Zen2家族與Intel Cascade Lake / Coffee Lake的比較表,完全不難理解為何AMD近來可以四處攻城掠地的理由,而Intel卻只能為了個人電腦CPU的供貨不足而公開道歉,至於這把缺貨之火會不會一路燒到金雞母Cascade Lake-SP體系的Xeon,就謝謝再見不研究了,不幸烏鴉嘴中了請科科們不要砍我,聽說Intel新一代的Xeon平台「Whitley」,初代CPU「Cooper Lake」還是繼續擠著14nm製 痴漢水球 5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AMD intel 14nm 製程 晶粒 7nm 硬科技:AMD的CPU製程優勢和Intel的缺貨危機(上) 2019年12月9日「美國PTT」Reddit有一則討論,大意是這樣的:台雞店... 呃,台積電替AMD代工生產的7nm製程8核心CCD (Core Complex Die),單一晶粒面積只有74平方公釐(這數字眾多紛紜,以AMD官方公佈為主),以完整8核心都可正常運作的標準,良率高達93.5%,一片12吋晶圓可取得749個8核心晶片,足以用來生產187顆32核心的EPYC或著93顆64核心EPYC。 「反觀」28核心的Intel的14nm製程Xeon,Cascade Lake XCC單一晶粒高達928平方公釐(32 x 29mm,筆者對此存疑,太大了,接近700比較合理),在相同的晶圓缺陷率 痴漢水球 5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surface 鍵盤 Thinkpad 大和實驗室 硬科技:政治不正確的ThinkPad大和實驗室回憶錄(下) 沒比較就沒有不滿 前情提要。很久很久以前,筆者某次造訪某間日式料亭,碰到老婆是四川人的廚師老闆,跟某位客人抬槓中國未來可能會發生的內部問題,老闆就講了一句話,讓筆者畢生難忘:「不滿,是透過比較出來的。」嗯,大和實驗室之旅,有沒有松花堂便當這件事的確很重要,沒有的話我就會比較不滿。 所以2019年底就有某位神經病一次扛著平日的3台筆電:公司配發的Surface Book 2、公司同事借用的Macbook Air、以及自己私用的傳統七列鍵盤的ThinkPad 25週年紀念機,從台灣飛到日本,行李重量暴增,只為了在大和實驗室的日本人面前好好的比一比,當然現場的並不只是比較鍵盤,更是筆者長期累積的心得分享,當3台筆電在 痴漢水球 5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筆電 聯想 鍵盤 Thinkpad 硬科技:政治不正確的ThinkPad大和實驗室回憶錄(中) 商業的現實 前情提要。前陣子,同為大和實驗室之旅「刁民團」的多年固定班底,職場生涯曾經歷山寨筆電之亂(公司高層計畫大幹一票的「大計」還上了某時報的頭條)的筆者,才跟某位曾在某知名系統代工廠擔任筆電產品高階主管的友人碰頭,一談到消磨人生最精華時光的職場歲月時,不得不感慨。 當時說到:「以前我們看到外國人如何的有理想、如何的持之以恆把產品的細節作到無懈可擊,也『有為者亦若是』地希望可以在產品開發中融入自己的堅持和想法,但你就會一直頂撞『花了一堆功夫搞這個,是會增加多少成本,又能帶來多少業績』的群體,更不用講台灣更多的是只想隨便做出看起來好像可以賣的產品,然後不惜犧牲毛利,只是想盡快用這些電子垃圾換取白花花的鈔 痴漢水球 5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筆電 聯想 鍵盤 Thinkpad 大和實驗室 硬科技:政治不正確的ThinkPad大和實驗室回憶錄(上) 終結的開始 請問各位科科,你會為了追求一台心目中的完美筆電,而一再一再的前仆後繼、出國遠征,只為了「上京請願」嗎?這世界上還真的有一群瘋子,願意重複這樣的傻事,更有一大群胸懷匠魂的日本人,一再一再的「迎擊」這群遠自台灣的「刁民」。 延伸閱讀: 一位凡人的ThinkPad十四年回憶錄(上) 一位凡人的ThinkPad十四年回憶錄(中) 一位凡人的ThinkPad十四年回憶錄(下) 以下是幾個看起來「有點值得紀念但又似乎不那麼值得紀念」的日期。 2003/10/07: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大和實驗室 分界線:2005年聯想併購IBM個人電腦事業,筆者的x31在保固期內變成「聯想牌」。 2006/11/13:去關東找 痴漢水球 5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CPU AMD 處理器 zen SMT4 硬科技:AMD同時多執行緒SMT4是什麼?圖解CPU各種核心與執行緒關係 如果問筆者,「真正的K10」Zen微架構到底有哪個地方最讓人感慨萬千,大概就是AMD落後Intel整整「15年(2002年二月 vs. 2017年三月)」的同時多執行緒(SMT)了。去年AMD公佈產品時程圖,確認Zen3已完成開發,並將於2020年下半年採用台積電用上EUV光刻技術的7nm+製程生產,然後網路上就冒出了Zen3將支援「SMT4」的傳言,講的白話一點就是單核心四執行緒,是現有Zen的2倍。換言之,包2顆Chiplet的16核心的Ryzen 9 3950X就是64執行緒,包8顆Chiplet的64核心的EPYC 7742則是駭人聽聞的256執行緒。 其實SMT4不是新概念 聽起來好 痴漢水球 5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AMD intel gpu 顯示卡 Xe 硬科技:Intel Xe到底葫蘆裡賣什麼藥?Intel史上3次獨立顯卡戰役 這篇歷史回顧文沒有什麼技術成份,請各位科科安心服用。各位科科是否還記得Intel首次進軍獨立顯示卡是什麼時候的往事?答案是1998年的i740,距今已經22年。有趣的是,隔了一年,「GPU」一詞隨著NVIDIA GeForce 256而誕生。 延伸閱讀: 淺談GPU到底是什麼(上):不同的運算型態 淺談GPU到底是什麼(中):兼具SIMD與MIMD優點的SIMT 淺談GPU到底是什麼(下):走向汎用化的GPGPU Intel第二次、第三次獨顯戰役 那各位科科是否還記得,Intel打算第二次進軍獨立顯示卡市場,又是何時發生的好事?答案是2006年意外曝光的Larrabee,堪稱「x86義和團之亂 痴漢水球 5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SSD 硬碟 WDC 硬科技:光華電腦DIY回憶錄之最吵的硬碟 在SSD征服系統碟前那稍縱即逝的萬轉迅猛龍 身為SCSI規格創始者的Seagate在這塊象徵高階應用的市場,長期享有壓倒性的優勢地位,Western Digital為了進攻企業市場,嘗試以頂級ATA硬碟去挑戰SCSI,在2003年發表的Raptor (暴龍) 是首款10000rpm的ATA硬碟系列,堪稱ATA硬碟機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效能指標,也是在SSD狂潮來襲之前,傳統高效能硬碟機的最後餘暉。 筆者非常幸運的能夠有幸躬逢其盛,曾經擁有過第四代暴龍 (第一代迅猛龍) 300GB (型號WD3000HLFS),作為對效能斤斤計較的系統碟,也是筆者電腦全面SATA化的第一步。 也許各位科科會好奇,大概距今10年前,不是已經開始有越來越多的SS 痴漢水球 6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