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漢水球

共240則
不良單身中年男子,從雜誌業逃難至產業界不知不覺已歷十多年光陰,從最沒實力技術編輯、轉型成最沒能力產品經理,仍無豐功偉業可供說嘴,反倒敗戰血淚磬竹難書,據說著作等身,現從事工業電腦產業,現在只關心何時日本旅行次數可以達陣70次。個人部落格:https://molesterwaterball.blogspot.com/
硬科技:RISC諸神的黃昏系列 HP的PA-RISC (中)
PA-RISC既然被公認是一個「保守的RISC指令集架構 (Conservative RISC)」,那麼科科們也就不得不了解一下這個RISC指令集究竟「保守」在哪裡。 我們先回顧Spectrum (光譜) 初版的開發時程: 1981年:HP開始組織人力研究全新的指令集架構,統計並分析IBM 370大型主機 (Mainframe) 的應用程式行為模式,也「理所當然」的選擇走向RISC指令集架構。 1982年初:HP實驗室完成指令集架構定義與相對應的虛擬記憶體系統。 1983年4月:開始實做第一個TTL (Transistor-Transistor Logic,電晶體邏輯) 實驗樣品。 1984年
3 年前
硬科技:RISC諸神的黃昏系列 HP的PA-RISC (上)
對於像筆者一樣有點年歲或有著資訊技術背景的科科們,一說到那些曾在伺服器市場叱吒風雲、最後一個一個被x86雙雄 (Intel, AMD) 逐出戰場的「RISC諸神」們,第一時間會想到的,不外乎至今仍碩果僅存且歷久彌新的IBM PowerPC、長期作為計算機結構「聖經級教科書」教學範例且曾經處處無所不在的SGI MIPS、在血腥異常的效能競技場經常橫掃千軍的傳奇王者DEC Alpha、以及仰仗著Solaris作業系統和龐大軟體資源而興盛一時卻漸漸繁華落盡的Sun/Fujitsu SPARC,但同樣出自於伺服器大廠HP的PA-RISC,似乎就很難帶來同樣令人感到那股似曾相似的「強烈存在感」。 由2位
3 年前
硬科技:為何GPU會變得如此巨大
各位站在時代浪頭的科科們,應該多少會注意到一件事:每當談到「巨大的晶片」時,眾人幾乎第一時間都會想到顯卡上面那顆大大的GPU,彷彿「君子不重則不威」。但你有沒有想過,為何GPU會持之以恆的「一眠大一寸」,在售價相近的前提下,都會比CPU「肥」上那麼多? 在這之前,請各位科科回想一下「GPU究竟是什麼」,我們再跳上時光機,回到1990年代末期那「還沒有GPU」的古老年代。 淺談GPU到底是什麼(上):不同的運算型態 淺談GPU到底是什麼(中):兼具SIMD與MIMD優點的SIMT 淺談GPU到底是什麼(下):走向汎用化的GPGPU 如果納入不支援硬體幾何轉換 (Geometry) 功能的「前GP
3 年前
硬科技:幻之處理器系列國家半導體NS586(1996年)
時代背景:成立於1959年的國家半導體 (NS, National Semiconductor),在1990年代初期一腳踏入x86指令集相容處理器的戰場,藉由「逃避雖可恥但有用 (誤)」的策略,開發時程僅一年餘的NS486成功的在嵌入式市場開闢了一片藍海。也理所當然的,國家半導體需要開發 Intel Pentium等級的下一代,但卻剛好遭遇了與Cyrix的併購案... 硬科技:20世紀末的x86神風特攻隊Cyrix(上) 硬科技:20世紀末的x86神風特攻隊Cyrix(中) 硬科技:20世紀末的x86神風特攻隊Cyrix(下) 起始於NS486開始樣品階段的1996年初,一路持續到1997年,
3 年前
硬科技:20世紀末的x86神風特攻隊NS486
1990年代初期在x86的領域,出現了類似1970年代的處理器熱潮,不分新來後到,許多公司都想進軍x86指令集相容處理器市場,其中也包括了成立於1959年的老牌類比晶片廠商國家半導體(NS, National Semiconductor)。國家半導體也在1997年收購Cyrix,但卻在x86雙雄開始大亂鬥的1999年,將其脫手給台灣的VIA。 神風特攻隊駕駛員:國家半導體 公司成立時間:1959年5月27日 公司消失時間:2011年9月23日(被TI併購) 員工人數:5800人(2010年) 最具象徵性產品:NS486 由盛而衰的轉折:沒有,這是非常長壽的產品,到現在還可以在TI網站找到 未能
3 年前
硬科技:幻之處理器系列Intel iAPX 432(1981年)
時代背景:Intel在1974年發表的8008改良版8080讓Intel賺了不少錢,也造就了AMD藉由逆向工程品Am9080正式進入微處理器市場。嚐到甜頭的Intel隨即在1976年啟動極具野心的8800計畫,後來改名為iAPX 432 (Intel Advanced Performance Architecture 432),也是Intel史上首款32位元處理器設計,企圖打造出可滿足未來10年所有潛在客戶需求的「微型大型主機 (Micro Mainframe)」。x86指令集始祖:8086,其實只是用來賺取iAPX 432開發經費的低風險備胎。 2000年4月1日愚人節,微處理器報導 (Mi
3 年前
硬科技:幻之處理器系列IBM PowerPC 615(1994年)
時代背景:在1990年代初期,就開始不乏RISC處理器廠商企圖染指以x86處理器為主的個人電腦市場。其中最具代表性者,莫過於在1991年由AIM聯盟 (Apple IBM Motorola) 創立的PowerPC (Performance Optimization With Enhanced RISC – Performance Computing,簡稱PPC),可視為IBM Power指令集架構的精簡版。IBM更在1994年發表瘋狂的PowerPC 615:不僅腳位與Intel Pentium相容,更直接內建號稱效能可與Pentium匹敵的x86核心。 源起於普遍被視為歷史上第一台RISC電
3 年前
硬科技:幻之處理器系列3dfx Rampage(1998年)
時代背景:曾極盛一時的消費型3D顯示晶片霸權3dfx,被NVIDIA用Riva128 (NV3) 和RivaTNT (NV4) 超車,只能設法開發可以挽回頹勢的新武器。 在1990年代末期一度成為個人電腦3D顯示卡象徵的3dfx Voodoo家族,即使因為一連串商業失策 (併購NVIDIA最大客戶STB自己做顯示卡導致球員兼裁判) 和硬體技術不如人 (缺乏具有成本競爭力的單晶片產品) 而難逃被NVIDIA併購的下場,但其全盛時期的風采,依舊深植於稍有年歲科科的內心深處。 硬科技:光華電腦DIY回憶錄之3dfx沒落與NVIDIA崛起 硬科技:「簡報王」和他們的產地NVIDIA GPGPU篇 硬科
3 年前
硬科技:幻之處理器系列Cyrix M3 Jalapeno(1999年)
時代背景:AMD併購NexGen得到了K6,接著靠著Alpha團隊打造了K7,加上Intel P6,論x86處理器核心微架構,Cyrix的M1和M2根本完全瞠乎其後,必須整個砍掉重練,並完全壓寶在整合繪圖處理器的低價市場。 相較於還出現過大量工程樣品的MXi與最終仍在Socket 370登場的Cayenne核心,從未問世的Cyrix M3 Jalapeno是今日極少人知悉的「幻之處理器」,所以更應該與各位科科們一同分享。 基本上,M3=Cyrix體系的P6+MediaGX和MXi的市場定位+ATi Rage 128等級的高時脈繪圖核心+雙通道DRDRAM (Direct Rambus DRAM
3 年前
硬科技:幻之處理器系列Cyrix MXi(1998年)
時代背景:「入門級x86處理器整合繪圖核心」並非Intel和AMD首創,Cyrix才是這方面真正的先驅者,而1997年的MediaGX,則是Cyrix在這塊人跡杳然的荒野,開出的第一槍。Cyrix接著希望將「真M2」”Cayenne” 核心如法泡製,延續在這塊新興市場的優勢。 硬科技:簡報王與他們的產地:AMD Fusion篇 MediaGX仗著低價優勢,以Compaq的Presario 2100和CTX EzBook V92C266為起點,開闢「1000美元以下」低價位個人電腦與迷你型筆記型電腦市場,攻入OEM品牌的供應鍊後,嘗到甜頭的Cyrix隨即研發Cayenne核心的MediaGX後代
3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