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發表 EVO 平台、具 Thunderbolt 4 的第八代 Surface Pro ,還有針對教育市場的第三代 Surface Go
微軟在正式推出 Windows 11 的前夕,宣布將 Surface 品牌產品進行翻新,率先登場的是兩款二合一產品,包括可視為微軟 Surface 產品系列起點的第八代 Surface Pro ,還有針對教育與學齡市場的 Surface Go 。 第八代 Surface Pro 建議售價 1,099 美金起,第三代 Surface Go 建議售價 399 美金起,皆為 Windows 11 上市日的 10 月 5 日正式推出 ▲第八代 Surface Pro 具備 Thunderbolt 4 介面 ▲採用基於 Tiger Lake 世代的 Intel EVO 平台搭配高效散熱設計 ▲新設計的
3 年前
因產線有限且新產品表現更出色, Intel 第 8 代與第 10 代 Core U 系列、第一代混合封裝的 Lakefield 平台宣告將停產
相較 Intel 桌上型平台才準備要跨入 10nm 製程,顯然 Intel 的筆記型電腦產品進度超前許多,也用上更先進的架構設計,不過畢竟半導體產線有限, Intel 當前除了 CPU 以外還有 GPU 產品需在自家工廠生產,也需要更妥善分配產線的資源,故 Intel 宣布將把代號 Comet Lake-U 、 Ice Lake-U 的第 8 代與第 10 代低電壓 Core 平台還有首款實驗性混合封裝產品 Lakefield 平台等停產。 ▲由於 Tiger Lake 整體表現凌駕過往的 U 系列, Intel 索性把產線產能集中在 Tiger Lake 與未來產品上 這三系列的平台將在 2
4 年前
Intel 在台攜合作夥伴發表 Ice Lake 第 3 代 Xeon Scalable 平台,首度整合 AI 加速架構使主流應用受益
Intel在今日與產業合作夥伴、包括台灣與海外 ICT 大廠、微軟、 VMWare 等共 32 家合作夥伴共同發表代號 Ice Lake 的第 3 代 Xeon Scalable 平台,除了核心數量的提升以外,更首度將 AI 加速架構導入 Xeon Scalable 平台,能對如雲端、企業、高效能運算、 5G 、邊際運算等廣泛應用結合 AI 提升更大的效益,相較前一代 xeon Scalable 平均效能提升達 1.46 倍,比起 5 年前系統更提升達 2.65 倍。 此次台灣 Intel 力邀以下夥伴共同出席,包括研揚、研華、其陽、明泰、安圖斯、永擎、華碩、冠信、艾訊、瑞祺電通、台灣思科系統
4 年前
傳蘋果為了符合專業工作站所需性能,將在新一代 Mac Pro 搭配基於 RDNA 2 的 Radeon Pro W6000 繪圖卡
雖然蘋果已經啟動全產品線 Apple Silicon 的計畫,也早備好自主 CPU 與 GPU 規劃能力,不過畢竟蘋果的 GPU 設計仍是為偏向行動設備的層級所規劃,當前還未有把架構擴大到運算級的經驗,但畢竟蘋果未來工作站級專業產品線如 Mac Pro 仍需強大的 GPU 輔助,現在傳出蘋果仍將暫時與 AMD 合作,由 AMD 供應基於 RDNA 2 的 Radeon Pro W6000 繪圖卡作為 Mac Pro 的搭配。 ▲ Radeon Pro W6000 系列將以 Radeon RX6000 系列的 Navi 21 晶片為基礎 ▲雖然這套系統可能是黑蘋果,不過能正確辨識 Radeon
4 年前
NVIDIA 恭賀 Intel 推出第 3 代 Xeon Scalable ,因為 Ice Lake 終於提供可發揮 NVIDIA A100 潛力的 PCIe 4.0
Intel 在昨天深夜宣布代號" Ice Lake "的第 3 代 Xeon Scalable 平台發表,而 NVIDIA 也旋即在不久宣布 Ice Lake 平台將可進一步發揮 NVIDIA GPU 加速技術的潛力,其中一項關鍵即是 Ice Lake 終於升級到 AMD 在第 2 代 EPYC " ROME "就導入的 PCIe 4.0 技術。 NVIDIA 自 Ampere 架構起開始導入 PCIe 4.0 的支援,在超算加速、 AI 、專業影像等領域也提供基於 Ampere 的 NVIDIA A100 、 NVIDIA A40 與 NVIDIA RTX 虛擬工作站等技術,然而在前一世代的
4 年前
Intel 花了大量時間交叉評測,只想證實無論筆記型或桌上型 Core i 對上 Ryzen (在實際使用)並沒有輸
雖然將在 9 月發表的 Tiger Lake 對 Intel 在消費市場無非是一劑強心針,但同時 AMD Ryzen 系列持續壯大對當下的 Intel 也是相當頭痛的問題,自去年起 Intel 不斷強調" The Real World Performance ",今年也持續積極與媒體溝通競爭對手的比較基準並非符合實際情境。 ▲ Intel 強調 SYSmark 的測試項是集結多數消費者常用軟體進行測試 ▲雖然 PCMark 測試看似公允,不過許多基準軟體是使用一般消費者不會使用的開源軟體 ▲ Intel 認為以一般人常用軟體進行測試的結果才有意義 Intel 指出, AMD 的測試方式是以跑分
4 年前
微軟 Surface 家族在台團圓, Surface Book 3 、 Surface Pro X 與 Surface Go 2 三機在台連袂推出
微軟今日宣布在台導入 Surface 家族三款新成員,包括 Intel x86 平台的 Surface Book 3 與日前已經預告的 Surface Go 2 、採用與高通客製化 SQ1 處理器之 WOA 平台的 Surface Pro X ,也使自去年底陸續發表的微軟 Surface 家族在台大團員; Surface Book 3 提供 13.5 吋(建議售價 55,088 元起)與 15.6 吋( 78,088 元起); Surface Go (商務版)建議售價為 16,788 元起; Surface Pro X (商務版)建議售價為36,088 元起。 ▲ Surface Book 3
5 年前
華碩推出 ZenBook 14 UX425 ,僅 1.13 公斤、 1.39 公分但保有完整連接埠設計
隨著 USB Type-C 與 Thunderbolt 3 介面的出現,不少標榜輕薄設計筆記型電腦陸續淘汰常用的 USB Type-A 、 HDMI 等連接埠,導致搭配主流周邊還需要搭配轉換器才能使用,華碩宣布推出新款的 ZenBook 14 UX425 ,標榜在 1.13 公斤、厚 1.39 公分的設計之下,仍保有標準 USB Type-A 與 HDMI 連接埠(但沒有乙太網路...),但同時亦有主流的 Thunderbolt 3 over USB Type-C 介面,且強調續航力可達 22 小時。 ZenBook 14 UX425 建議售價為 35,900 元起,並預告 7 月將推出同一系
5 年前
Apple 新版 MacBook Pro 13 使用客製化第 10 代 Ice Lake 處理器,較常規版本有更高的基礎時脈
雖然蘋果 MacBook 系列使用的是 Intel 的處理器,不過除了蘋果不主動公布處理器型號之外,有時從官方的規格對照 Intel 官方的產品線,也找不到符合的處理器型號,這是因為蘋果的處理器通常是依照產品散熱設計結構向 Intel 特別開案的,這也是唯有品項單純的蘋果才特有的情況,這次的新版 MacBook Pro 13 的第十代 Core 平台也不例外。 相較 Intel 所列出的第 10 代 Core i7 處理器當中,雖然 Boost 最高時脈類似,不過隸屬 Ice Lake 的 i7-1060G7 與 i7-1065G7 的基礎時脈不過 1.0GHz 與 1.5GHz ,但 Mac
5 年前
蘋果推出新 13 吋 MacBook Pro ,搭載巧控鍵盤、配 Intel 10 代平台 57,900 元起
蘋果在稍早更新 13 吋的 MacBook Pro ,處理器提供 8 代 Coffee Lake 與 10 代 Ice Lake 兩種平台,並把鍵盤換成與 16 吋 MacBook Pro 相同的巧控鍵盤/剪刀腳機構,雖然 F 區也是 Touch Bar 設計,不過具備實體的 ESC 鍵,最高可選配 32GB 的 DDR4 3733MHz RAM 與 4TB SSD ;台灣官網已經提供三款基礎版本售價,然還未開放訂購。 ▲若要 10 代平台仍得要 47,900 元起 雖然入門版僅 41,900 元(教育方案為 38,700 元,不過卻是整體性能較貧弱的 8 代 i5 平台,甚至也不是 10 代
5 年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