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敵輿論壓力, NVIDIA 官方公告取消原本為私下協議的 GPP 夥伴合作計畫
先前 NVIDIA 因為與品牌廠商私下簽署 GPP 條款、限制非 NVIDIA GPU (其實也只剩下 AMD )不得共用該品牌用於搭配 NVIDIA GPU 的子品牌,簡單的說像是華碩 ROG 一旦簽署 GPP ,那 ROG 就不得推出 AMD 產品;當然這件事情也因為 AMD 指使媒體爆料的關係鬧的沸沸揚揚,美系電腦品牌更公告拒絕 GPP ;而在 NVIDIA 沉默好一陣子後, NVIDIA 在官方部落格公布取消 GPP 計畫。 NVIDIA 的公告當然一開始是先滅火,表示大家都誤會了 GPP ,並指出 GPP 的出發點是讓消費者能識別並確保他們買的是好的產品,但現在因為先前事件的關係決定
7 年前
AMD Radeon 杯葛 NVIDIA 與板卡廠獨佔子品牌秘密協議,發出公開聲明指玩家有自由選擇權
最近市場傳出 NVIDIA 與諸多板卡廠簽署協議,使板卡廠的單一電競子品牌旗下只能販售 NVIDIA 的 GeForce GPU 產品,必須將 AMD Radeon GPU 切割出去,華碩甚至也為此將 AMD 新產品線規畫到 AREZ 品牌下,當然這樣一來對於板卡廠來說也有些麻煩,這意味著若要同時販售兩家的 GPU 產品,就必須將兩個品牌的產品獨立使用不同的品牌。對於 AMD 來說板卡廠與 NVIDIA 的協議是頗具威脅性的。 AMD Radeon 以一份標題為 Radeon RX Graphics : Player's Choise 的公開聲明,在內容中雖主要強調 Radeon RX 產品帶
7 年前
AMD 第二世代桌上型 Ryzen 處理器即將登場,皆提供盒裝散熱器
總之 AMD 去年以 Ryzen 打出美好的一戰,也讓 Intel 第八代處理器的布局大亂,而事隔一年, AMD 也將在 19 號推出第二世代的桌上型 Ryzen 處理器,首波提供四個型號,包括 8 核 16 緒的 Ryzen 7 2700X 、 Ryzen 7 2700 ,以及 6 核 12 緒的 Ryzen 5 2600X 與 Ryzen 5 2600 ,且四款散熱器即便是 105W 的版本皆有隨盒裝副署散熱器,對沒有太多要求的消費者也不用再額外花錢買散熱器。 其中此次最頂規的 Ryzen 7 2700X TDP 為 105W ,時脈為基礎 3.7GHz 、 Boost 到 4.3GHz
7 年前
是AMD第二代Ryzen處理器揭曉 導入12nm、Zen+架構、對應X470晶片組的第1張圖
AMD第二代Ryzen處理器 4/19開賣 對應X470晶片組 相容BIOS升級的300系列晶片組
第二代Ryzen系列將從199美元起跳,最高售價為329美元,預計從4月19日起開放銷售,其中Ryzen 5系列將提供Wraith Spire原廠風扇配件,而Ryzen 7系列則將提供具備LED背光功能的Wraith Prism風扇。 稍早宣布針對OEM桌機、筆電產品推出Radeon RX 500X系列顯示卡之後,AMD如期宣布推出採用12nm製程、Zen+核心架構設計的第二代Ryzen系列處理器,首波依然先針對桌機產品需求推出Ryzen 7 2700X、Ryzen 7 2700、​Ryzen 5 2600X、​Ryzen 5 2600四款處理器,最高採用8核心、16線程設計,預計將從4月19
7 年前
AMD 挖礦神卡 Polaris 架構 RX500 系列名稱多個 X 再戰江湖
對於許多挖礦愛好者來說, AMD 的 Polaris 架構系列顯卡可說是一時之選,而 AMD 稍早也宣布推出小改版的 Radeon RX500 系列,包括桌上型 RX 550X 、 RX 560X 、 RX 570X 與 RX 580X ,以及筆電用的 RX540X 、 540X 等;然而桌上型除了 RX550 的 CU 從 RX 550 的 8 組提升到 10 組以外,其餘掛上 X 的 GPU 核心架構皆與先前版本無異。 至於筆電用的 Radeon RX 540X 與 Radeon 540X ,有否掛上 RX 的差異在於記憶體頻寬, RX 540X 的記憶體頻寬為 128bit ,至於 54
7 年前
揮別停頓、撕裂畫面, Xbox One 家族透過更新獲得 Radeon FreeSync 技術加持
AMD 在 2015 年為對抗 NVIDIA 的 G-Sync ,也攜手 VESA 推出了更新率同步技術 Radeon FreeSync ,而後又在 2017 年推出更新版的 FreeSync 2 ,同樣採用 AMD Redeon GPU 的 Xbox One 系列理論上也搭載可支援 FreeSync 的 GPU 架構,不過在先前機能並未被解封印,現在隨著 Xbox One 將在近期提供系統更新,也將隨之支援 FreeSync 技術,不過隨著機型的不同, Xbox One 初代版本可支援 FreeSync 、而較晚問世的 Xbox One S 與 Xbox One X 則可支援新一代的 Fre
7 年前
fd786ea71fdf7f14437bf7b7c9e41140-1521175361.jpg
微軟將以可跨平台、訂閱制的遊戲雲服務作為下一步的遊戲市場戰略,並期許成為遊戲界的 Netflix
基於串流技術的雲端遊戲服務的概念可說是在 NVIDIA 發表了 GPU 虛擬化技術、並推出 GRID 虛擬化伺服器後逐步成形,現在 NVIDIA 也在國外推出名為 GeForece Now 的雲端訂閱型遊戲服務,透過雲平台的串流,讓消費者不用擁有高效能主機、遊戲機,就能透過手邊的電腦玩各式的熱門作品;而微軟現在也將雲服務作為遊戲戰略的下一個布局,同時也成立了專為雲遊戲服務的遊戲雲部門。 一方面,藉由 Azure 雲平台提供不同平台的一致化使用體驗,是微軟當前的戰略之一,而遊戲雲也勢必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之上;根據 The Verge 的報導,微軟的目標是希望打造遊戲界的 Netflix ,也就是藉
7 年前
00_99
淺談GPU到底是什麼(中):兼具SIMD與MIMD優點的SIMT
自從2006年底至今超過十年的「通用運算導向」GPU,包含NVIDIA G80、AMD GCN、Intel HD Graphis Gen9、PowerVR Series 6、ARM Bifrost後的「SIMT (Single Instruction, Multiple Thread)」徒子徒孫,其獨樹一幟的運算架構,究竟應該如何從傳統的計算機系統結構去定義,一直眾說紛紜,這亂象從諸多「資深技術編輯」遍佈各家媒體的雞同鴨講,即可略見一斑。 一般來說,常見三種論點: 純MIMD:這是NVIDIA剛發表G80時的主流觀點,反正也不必分什麼Vertex Shader和Pixel Shader,也不用
7 年前
00_98
淺談GPU到底是什麼(上):不同的運算型態
如果有人劈頭質問各位科科們:『GPU』是什麼?科科們可以馬上回答出來嗎?如果不行,那你就有硬著頭皮繼續看下去看到科科笑的必要。 指令流與數據流 很不幸的,即使是科班背景出身的技術人員,或著長期媒體打滾的科技編輯,碰到此類大哉問,也少有問答如流、簡潔明瞭的答案,因為就學理上,GPU真的是一個定位很詭異的奇行種,自從2006年11月9日NVIDIA發表以SIMT (單指令多執行緒) 之名、引領GPU邁入通用運算領域的G80 (Tesla 1.0微架構),就更加的難以解釋了。 傳統計算機系統結構的分類方法,多半依循M.J.Flynn在1966年的「指令流 x 數據流」配對法,稍有技術知識的科科絕對不
7 年前
ryzenblog
AMD EPYC 、 Ryzen APU 進軍嵌入式市場,推出 EPYC Embedded 3000 與 Ryzen Embedded V100 系列
AMD 的 Zen 架構為許久未有生氣的 AMD CPU 扳回顏面,無論是針對伺服器的 EPYC ,以及消費市場的 Ryzen 都有不錯的表現,現在 AMD 也進一步將戰線擴大到嵌入式領域,推出基於 EPYC 7000 系列的 EPYC Embedded 3000 ,以及基於 Ryzen APU 的 Ryzen Embedded V1000 兩系列嵌入式處理器。 EPYC Embedded 3000 強調相較競爭對手有更豐富的 I/O 與更好的安全性,每美金性能比提高 2.7 倍,以及針對市場需求提供 10 年的長期供應產品週期確保市場需要,此系列提供 4 、 8 、 12 與 16 核心,
7 年前
友站推薦
AMD 將收購 AI 軟體新創公司,以追趕輝達
INSIDE - 鉅亨網
劉德音SEMICON演講:CoWos產能短缺造成AI晶片缺乏為短期現象,台積電評估投資安謀這1、2週會決定
關鍵評論 - 中央通訊社
朱楚文:大AI時代,台灣科技產業的轉捩點來了嗎?
關鍵評論 - TechNice科技島
來穩供應鏈?AMD 蘇姿丰外傳下月來台舉辦發表會
INSIDE - 聯合新聞網
美國擴大晶片管制 AMD 中國傳裁員
INSIDE - 中央社
為何馬來西亞半導體產業相當重要?一切要從50年前落腳檳城的「八武士」談起
關鍵評論 - 杜晉軒
「半導體女王」蘇姿丰抵台再掀AI風潮,台南囝仔用「5%法則」率領超微谷底翻紅
關鍵評論 - 中央通訊社
AMD 如何挑戰 NVIDIA 王者地位?秘密武器就在即將發表的怪物晶片:MI300
INSIDE - Sisley
AI PC 要來拯救個人電腦市場了?2027 年將佔所有 PC 出貨量 6 成
INSIDE - Sisley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