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_4
硬科技:AMD的Vega到底改進了什麼
自從2012年3月22日發表的GeForce GTX680,NVIDIA「Kepler」微架構首發GK104上演「中駟痛扁上駟」的歡樂劇場,在繪圖市場,AMD就一直陷入一路被NVIDIA毆打的困境,至今已近六年,還曾在2014年獨顯市占率一度衰落到「十八趴」的歷史低點,後來才因GCN第四代「北極星 (Polaris)」和第五代「織女星 (Vega)」,與莫名其妙的挖礦熱潮,才略有起色,但距離要回到跟NVIDIA平起平坐的地位,仍相當的遙遠。 這拉開差距的四年,也剛剛好是獨顯雙雄一起「黏」在台積電28nm的製程遲滯期,考驗著雙方在產品設計的定位與取捨,例如要不要為高階專用應用開發獨立晶片,或著需
7 年前
03_283
硬科技:回顧AMD Zen微架構和EPYC (下)
從原始K10設計案被否決,耗費整整十年光陰,直到AMD決心把研發資源梭哈在Zen微架構,讓早從2012年進行開發作業的Zen家族處理器,總算可以準時在2017年 (即使是Intel,全新x86微架構的時程也差不多需要四到五年) 成為可上市銷售的產品。 但AMD「重返榮耀」是一回事,「做對的事情」遠重於「把事情做對」,如何制定正確的行銷策略與產品定位,避免做出像AMD早期APU這種市場不需要又賣不動的「高科技結晶」,集中資源砸在鎖定客戶群最重視的刀口上,並削減「不必要成本」,比檯面上的技術規格更加的關鍵,這才是科科們事後諸葛回顧歷史,最應細心觀察之處。 產品在邁向成功的過程中,往往需要眾多不同領
7 年前
02_370
硬科技:回顧AMD Zen微架構和EPYC (中)
世界上做任何事情都有「成本」,不僅生產製造設備投資,開發產品當然比照辦理,團隊規模越大、研發時間越長,燒掉的金錢當然更多,所以正常的企業都不可能提供無上限的研發預算,也會尋求最低成本的產品設計路線,營運成本超級高的x86處理器大廠,當然不能免俗,而「Time To Market」更是參與市場競爭時,最該念茲在茲的課題。科科們務必牢記在心。 即使錢多多的Intel,在選擇「後NetBurst時代」的設計方向,也有志一同的挑上「最低工程開銷 (Least Engineering Cost)」,才讓逆轉戰局的Nehalem走回強化P6的老路。 從這個角度去思考,就不難理解研發資源遠不及Intel的A
7 年前
01_475
硬科技:回顧AMD Zen微架構和EPYC (上)
2017真的是AMD在x86處理器市場谷底反彈、鹹魚翻身、重返農藥... 呃,榮耀的關鍵一年,在Hot Chips議程中也留下了邁向復興之路的足跡,尤其重返高獲利的伺服器市場,更是重中之重。 2016年:”A New x86 Core Architecture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Of Computing” 揭露「Zen」微架構的技術細節,AMD總算從推土機家族「走音工地秀」的惡夢中醒來了。 2017年:”The Next Generation AMD Enterprise Server Product Architecture” 公開「x86處理器發展史上首款多路
7 年前
compud2a23_2
Raja 跳槽 Intel 之後, AMD 挖來前美光與前 Synaptics 高層掌管 RTG 部門
AMD 在 2016 年好不容易迎回跳槽到蘋果的傳奇架構師 Raja Koduri 、並由其職掌 RTG / Radeon Technologies Group 部門,他卻又在去年底跳槽 Intel ,對於好不容易靠著 Ryzen 跟挖礦撐起一片天 AMD 的 AMD 而言無非是相當大的打擊,不過 AMD 已經找到接替 Raja 掌管 RTG 部門的人選了, AMD 由曾任 NVIDIA Tegra 與行動部門以及美光的 Mike Rayfield 擔任 AMD GPU 業務戰略與業務的總經理與資深副總裁,而來自 Synaptics 的 David Wang 則掌管圖形架構、硬體與軟體開發的資
7 年前
是AMD話說太滿 處理器漏洞對於效能仍有影響這篇文章的首圖
AMD話說太滿 處理器漏洞對於效能仍有影響
雖然先前強調自家處理器並不受此次傳開的漏洞問題影響,但AMD稍早終究還是發出聲明表示承認漏洞問題確實造成影響。 在稍早釋出聲明裡,AMD雖然整體上仍強調漏洞問題並不會影響期處理器運作及效能,但將先前絕對不受漏洞攻擊影響的說法作了調整,表示仍有其可能性。根據AMD說明,目前從Google Project Zero報告所指漏洞Spectre衍生變種版本仍可能對AMD旗下處理器造成影響,但以Meltdown衍生變種版本則不構成任何影響。 此外,AMD也強調旗下GPU產品並不受任何漏洞影響,並且說明此次漏洞問題主要僅影響CPU設計,而現階段受影響處理器廠商則包含Intel、AMD,以及基於ARM架構設
7 年前
是CES 2018 : AMD 公布新產品規劃,今年將推第二代 Ryzen 與 AI 應用導向的 7nm VEGA這篇文章的首圖
CES 2018 : AMD 公布新產品規劃,今年將推第二代 Ryzen 與 AI 應用導向的 7nm VEGA
AMD 在 CES 前夕舉辦了新品技術研討活動,同時也公布了未來產品規劃計畫;在今年內, AMD 將陸續推出桌上型與筆電的 Ryzen APU ,同時預計在第二季起宣布小改版的 Ryzen 、 Ryzen Threadripper ,另外除了推出針對筆電的 Vega Mobile 外,也將在今年內推出針對機器學習的 7nm 製程 Radeon Instinct Vega 。 在今年的 CPU 規劃部分, AMD 預計在 1 月 9 日推出筆電用的 Ryzen 3 Apu ,並於 2 月 12 日推出桌上型平台的 Ryzen APU ,四月份將推出第二代桌上型 Ryzen ,第二季筆電平台商用版
7 年前
是Intel IEM 巡迴賽五度結緣 ChinaJoy 遊戲展,強調 Core i7 、 Core i9 為玩家首選這篇文章的第10圖
Intel 與軟體夥伴舉出測試數據,顯示軟體更新對實際使用影響微乎其微
雖然先前指出 Intel 的處理器漏洞可能會對系統效能產生 5%-30% 的效能,不過除了 Intel 公開聲明對於日常使用影響微乎其微之外, Intel 也攜手包括蘋果、微軟、亞馬遜與 Google 合作夥伴,以實際測試的結果,試圖說服消費者與企業用戶修補漏洞不會對生產力造成能感受到的影響。相關夥伴的證言如下: 蘋果:“我們的GeekBench 4效能基準測試(benchmark)以及Speedometer、JetStream和ARES-6等常見的Web瀏覽效能基準測試結果,2017年12月的更新沒有顯著降低macOS和iOS的效能。” 微軟:“絕大多數Azure客戶不會感受到此次更新對效能
7 年前
是Intel 回應處理器架構安全漏洞: AMD 與 ARM 也有類似問題、效能損耗對一般消費者不明顯這篇文章的首圖
Intel 回應處理器架構安全漏洞: AMD 與 ARM 也有類似問題、效能損耗對一般消費者不明顯
由於日前傳出 Intel 在近十年的處理器的架構有著設計上的問題,導致處理去重大安全資料可輕易的被竊取, Intel 雖將提供自 Kernel 層的方式以軟體升級解決問題,不過卻可能會造成效能 5% 到 30% 的耗損;對此 Intel 也正式發出聲明,而重點在於這樣的漏洞並非 Intel 獨有, AMD 與 ARM 同樣也逃不過,至於對系統效能的影響對一般消費者並不顯著,同時影響也會隨時間而減緩。 總之 Intel 駁斥部分報導指出這項漏洞僅存於 Intel 的設計,表示這些漏洞在其它處理器的架構中同樣有相似的漏洞,而 Intel 也攜手 AMD 、 ARM 設法解決這些安全性問題;此外 I
7 年前
是小空間大魔術,能塞進網遊需要的顯卡與處理器的 Geeek A30 ITX 壓克力機箱動手玩這篇文章的首圖
小空間大魔術,能塞進網遊需要的顯卡與處理器的 Geeek A30 ITX 壓克力機箱動手玩
近年由於 Intel 與 AMD 將主機板上所需的晶片大量整合, ITX 主機板不像過往那麼不易規劃,加上特定足球追求小型主機的需求依舊,使得 ITX 主機板選擇變多,同時 ITX 機箱的選擇也不再像過去那麼少,只不過要在小巧與高性能之間取得平衡仍相當不易,小型化的機箱往往缺乏擴充能力,擴充能力好的機箱又往往接近 M-ATX 規格,或者甚麼都好,就是價格高昂。 這次測試的極勊 Geeek A30 機箱壓克力在某種程度上可說是兼具視覺效果、一定程度的擴充能力以及平價,同時還可享受從散件到完成的樂趣,不過在小巧且還具擴充性的前提下也有些許限制,以下就來介紹這款有趣的小型機箱吧。 Geeek A30
7 年前
友站推薦
台積電資本支出下修面臨300億元保衛戰,受惠於超微2奈米大單長期前景看好
關鍵評論 - 莊貿捷
AI PC 要來拯救個人電腦市場了?2027 年將佔所有 PC 出貨量 6 成
INSIDE - Sisley
美國擴大晶片管制 AMD 中國傳裁員
INSIDE - 中央社
蘇姿丰來台為 AI 晶片「固樁」!她曾如何領 AMD 起死回生?
INSIDE - 聯合新聞網
AMD 將收購 AI 軟體新創公司,以追趕輝達
INSIDE - 鉅亨網
為何馬來西亞半導體產業相當重要?一切要從50年前落腳檳城的「八武士」談起
關鍵評論 - 杜晉軒
AMD 如何挑戰 NVIDIA 王者地位?秘密武器就在即將發表的怪物晶片:MI300
INSIDE - Sisley
劉德音SEMICON演講:CoWos產能短缺造成AI晶片缺乏為短期現象,台積電評估投資安謀這1、2週會決定
關鍵評論 - 中央通訊社
「半導體女王」蘇姿丰抵台再掀AI風潮,台南囝仔用「5%法則」率領超微谷底翻紅
關鍵評論 - 中央通訊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