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Computex 2015 : ARM 展前記者會強調聯網設備由微至巨,為不同需求提供合適的方案這篇文章的首圖
Computex 2015 : ARM 展前記者會強調聯網設備由微至巨,為不同需求提供合適的方案
ARM 今年在 Computex 展前記者會由技術營運執行副總裁 Dipesh Patel 開場,一開始即談到 ARM 以多元的解決方案滿足市場各種不同的需求,且從 2009 年開始在 Computex 提出的各種趨勢也逐漸成真,包括使用者體驗的改變、設備電池續航力需求的加劇、連網型態進入行動化、行動產值的爆發。 且行動設備已經成為許多使用者最主要的運算設備,不光只是消費應用,甚至連包括微軟也推出針對行動設備的 Office ,加上如三星 Knox 的企業安全應用等,意味著行動運算革命也吹到商務市場;同時在娛樂應用,行動遊戲的產值、串流影音的興起,也都獲得快速的增長。 而由行動設備引發的體驗革
10 年前
是Computex 2015 : 強化 IoT 戰略, ARM 推出針對 IoT 的 Cortex-M 子系統這篇文章的首圖
Computex 2015 : 強化 IoT 戰略, ARM 推出針對 IoT 的 Cortex-M 子系統
ARM 架構原本就廣泛的被用於與物聯網相關的基礎設備,而在近年也主打基於 Cortex-M 的 mbed 平台、 mbed OS 兩項戰略,藉由通用的開發環境與系統平台均一性解決感測器到伺服器的溝通。今年在 Computex 則在推出基於 Cortex-M3 、針對物聯網的子系統( Subsystem ),並與台積電合作,基於 55ULP 製程,且在功耗進行最佳化。 ARM 主打的子系統方案是基於 Cortex-M3 ,透過台積電 55ULP 製程,透過 Artisan IP 、 Thick Gate Oxide 技術,可允許比標準 1.2V 更低的 0.9V 電壓運作,使續航力得以提升,在動
10 年前
是瞄準物聯網需求的中小企業以及新創團隊, ARM 推出晶片商業化低門檻的 DesignStart 計畫這篇文章的首圖
第十屆 ARM 設計大賽開跑,以物聯網為今年競賽主題
ARM 自 2006 年開始在台灣舉辦 ARM Design Contest 校園競賽,今年也到了第十屆,除了報名的學生團隊越來越多,每年也皆有相當創新的競賽作品;而今年再度與國家晶片設計中心、意法半導體合作,以"創意十築 勇謀智能未來"做為今年的主旨,以近年火熱的物聯網應用為比賽項目,且今年的前三名團隊除了獎金之外,也由於 ARM 台灣設計中心落成,將優先獲得 ARM 台灣分公司面試機會。 今年比賽所提供的軟硬體套件是ARM Keil 開發工具與意法半導體 STM32F4 評估板,是基於 ARM Cortex-M4 的嵌入式開發環境,報名時間將於 6 月 30 日截止。相關資訊請見活動官網:
10 年前
是你知道有多少 Kickstarter 上面驚人的專案是以 ARM 驅動的嗎?看到這份清單後我震驚了這篇文章的首圖
你知道有多少 Kickstarter 上面驚人的專案是以 ARM 驅動的嗎?看到這份清單後我震驚了
這幾年自造者蔚為風潮,不少應用處理器、嵌入式處理器、微控制器廠商都紛紛推出針對開發者的開發用主板,而且像是 Kickstarter 、 Indiegogo 等募資網站也漸漸被大眾認知,許多自造者也將自己的開發成果投入集資網站;而在年末之際, ARM 與 Kickstarter 一同整理出近兩年來五十款搭載 ARM 處理器的創新方案,內容五花八門,小從藍牙無線耳機,到手持 360 度攝影機、 3D 列印機、可改善腰痛的智慧腰帶等等,皆是以 ARM 的處理器驅動的創新產品。 下面舉其中五款創新的應用 360cam:手持式360度攝影機,可拍攝影像與照片,只需簡單步驟,即可使用Wi-Fi串流即時影像
10 年前
是ARM 談 IoT 布局:以免費的 embed 系統平台簡化開發程序,並讓開發者專注於開發應用的差異化這篇文章的首圖
ARM 談 IoT 布局:以免費的 embed 系統平台簡化開發程序,並讓開發者專注於開發應用的差異化
ARM 在 Symposia 媒體訪談中,由負責物聯網事業部總經理 Kristian Flaunter 親自解說 ARM 如何協助開發者在 IoT 進行創新; Mr. Flaunter 談到, IoT 的市場所需要的不外乎是具備生產力、安全性、連接能力、易管理以及省電等多樣特色,是故 ARM 也投入相當多高效能的 IoT 與安全性核心架構供客戶選擇;然而在開發 IoT 設備時,對開發者最頭痛的問題並不光是做出差異化的應用,而是需要解決繁瑣的系統層、安全性、連接性、與伺服器端溝通等等的問題。 舉例來說,想要開發一台具備連網能力並可透過手機、電腦進行遠端操作、管理與數據分析的先進咖啡機,就需要解決
10 年前
是ARM Symposia 2014 ,以高效能運算、嵌入式架構與圖像架構滿足各種需求這篇文章的首圖
ARM Symposia 2014 ,以高效能運算、嵌入式架構與圖像架構滿足各種需求
在今日於台北舉行的 ARM 年度盛會 Symposia 會後媒體聯訪上, ARM 處理器事業部總經理 Noel Hurley 就 ARM 近期的展望進行訪談, ARM 在今年仍是以 One Size Doesn't Fit All 為前提規劃產品,除了在 Cortex-A 邁入 64 位元化、 Cortex-M 系列因應 IoT 趨勢提升效能外,隨著遊戲與高畫質影像需求, ARM 在今年也投入硬體解碼架構與顯示驅動架構。 ARM 在高效能的 Cortex-A 架構方面以 64 位元為主,除了智慧手持設備外也看準資料中心與軟體定義伺服器的市場需要,與合作夥伴共同投入 64 位元 ARM 架構伺服
10 年前
是ARM 台灣新任總經理謝弘輝首度與媒體見面,具 30 年半導體產業經歷並著重於台灣潛力市場拓展這篇文章的首圖
ARM 台灣新任總經理謝弘輝首度與媒體見面,具 30 年半導體產業經歷並著重於台灣潛力市場拓展
昨日 ARM 台灣新任總經理謝弘輝先生首度與媒體舉行茶敘, ARM 大中華區總經理吳雄昂也一併出席,並稱謝宏輝總經理在產業經歷可說是他的前輩;謝總經理出身於新竹,並於中學後移民至美國,在半導體產業有超過 30 年的經驗,歷任多家大型半導體廠擔任要職,並且也是創立全球第一家無廠 IC 公司 Chips and Technologies 的重要人物,在擔任台灣總經理前在中國 Freescale 半導體擔任工業與車用 MCU 、應用處理器研發設計中心研發總經理。 謝總經理接下來在台灣所擔任的工作,除了持續推廣 ARM 的產品,包括伺服器運算應用、智慧手持平台、嵌入式領域之外,也包括炙手可熱的 IoT
10 年前
是Computex 2014 :智慧穿戴發展多元且需求複雜, ARM 以 One Size Doesn't Fit All 概念提供合適的方案這篇文章的首圖
Computex 2014 :智慧穿戴發展多元且需求複雜, ARM 以 One Size Doesn't Fit All 概念提供合適的方案
ARM 由行動解決方案負責人 James Bruce 進行智慧穿戴趨勢的簡報,他開場就談到,智慧穿戴在應用廣泛與硬體 app 的開發革新趨勢,不像手機、平板與電腦的發展有固定的型態,而是呈現多元的發展模式,從對人到對動物,由穿戴配件到吞入式,都是智慧穿戴的一部分。 ARM 相較於競爭對手的優勢,仍是源自 ARM 在低功耗架構的長期發展優勢,也因此 ARM 在智慧穿戴市場有良好的根基與許多成功案例。且目前智慧穿戴市場可由無作業系統的感測器型態、具備基本 OS 的進階裝置一直到可作為智慧手機使用的高階裝置,核心需求橫跨嵌入式處理器架構 Cortex-M 到運算級處理器架構 Cortex-A ,呈現
11 年前
是Computex 2014 : ARM 正式宣布在台灣設立亞太 CPU 設計中心,以 Cortex-M 架構為主這篇文章的首圖
Computex 2014 : ARM 正式宣布在台灣設立亞太 CPU 設計中心,以 Cortex-M 架構為主
ARM 在 Computex 前一日在台舉辦展前活動,除了談到關於 ARM 所見的市場新機會外,最重要的是宣布在台灣設立亞太區 CPU 設計中心,為全球第四座 CPU 設計中心,該設計中心將會以 Cortex-M 嵌入式架構為主,並提供架構的驗證制度,強化 IOT 產業的競爭力。 ARM 行銷長暨市場開發執行副總裁 Ian Drew 表示,基於 ARM 的處理器不再是簡單的區分中高低階,而是結合差異化的技術,針對不同的應用提供最合適的架構。除了既有的手機、平板等, ARM 也在市場看到許多新的機會。 首先是資料中心以及基礎設施的機會,包括大量儲存的需求、寬頻基地台的部屬以及用於物聯網、智慧電網
11 年前
是自軟硬開發到簡化通訊協定, ARM 希望以破壞式創新加速 IoT 發展這篇文章的首圖
自軟硬開發到簡化通訊協定, ARM 希望以破壞式創新加速 IoT 發展
繼智慧手機之後, IoT 物聯網也被視為下一個爆炸性成長的領域, ARM 今日在台灣舉辦一場針對 IoT 的大型研討會活動,也請到物聯網策略副總裁 Kelly McGuire 與媒體分享 ARM 如何在除了核心 IP 技術外,從軟體開發與通訊協定等協助有志投入物聯網的廠商,並且與這些夥伴共同為 IoT 帶來破壞式創新。 Mrs Mcguire 表示, IoT 產業與智慧手持產業最大的不同點在於智慧手持產業雖然終端設備數量龐大,不過關鍵技術供應商數量少,且獲得成功的品牌僅集中在少數廠商;但 IoT 領域則有豐富的合作夥伴,且應用的領域相當廣泛,也容易由小廠引領創新。例如由集資網站獲得成功的 Pe
11 年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