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科技:做為x86義和團象徵的Atom處理器 暴走期
各位親愛的科科,你們還記得「Intel Inside」的手機嗎?筆者可沒忘記當時多少「專業產業分析師」如何歌功頌德Intel鉅額補貼政策是如何的「高瞻遠矚」。 假如我們將Intel的Atom開拓新興應用領域的大冒險,看成人類歷史上最大陸上戰役「德俄大戰」,那「智慧型手機」就是Intel的「史達林格勒」了,耗費莫大資源,拼死拼活「晶片半買半送」補貼手機廠商,咬牙苦撐數年,仍以慘敗結案,最終一無所獲,讓Intel在2016年認賠退出智慧型手機市場變成無可避免的結局,Intel在2019年被Qualcomm逼著賣掉5G基頻數據機部門給Apple,更讓人感受不到一絲一毫的意外。 對於智慧型手機有研究的
3 年前
硬科技:「簡報王」和他們的產地Intel Itanium篇
簡報歷史背景:這是一部Intel企圖謀殺自家小孩80x86指令集,最後差點徹底消滅自己全家的驚悚童話故事。 回顧消失在歷史洪流的Intel旗艦處理器Itanium(上) 回顧消失在歷史洪流的Intel旗艦處理器Itanium(中) 回顧消失在歷史洪流的Intel旗艦處理器Itanium(下) 指令集作為電腦的語言,軟體與硬體之間的界面,80x86是一個很糟糕的設計,不限於RISC大師撰寫的教科書和來自眾多競爭者的批評,連創造80x86的生父Intel,自己也不是很欣賞這個先天不足又後天失調的子嗣。 在1980年代如雨後春筍般一個一個鑽出泥土的RISC(精簡指令集電腦)和企圖將複雜度從硬體轉移到
4 年前
硬科技:究竟誰能威脅x86指令集的地位
在1970年代末期,基於諸多商業考量,IBM在人類歷史上首台個人電腦,選擇了Intel的8088處理器 (8086的8位元外部匯流排版本),而不是公認更加優秀的Motorola 68000,以及作業系統優先搭載微軟的DOS (因開發CP/M作業系統的Digital Research,其創辦人Gary Kildall 不滿IBM的法務需求),奠定了80x86指令集與Windows作業系統的壟斷地位。 由AMD K5處理器總工程師Mike Johnson描述為「指令集架構設計毫無道理可尋」的x86指令集,更被公認是計算機工業史的 “The Great Dark Cloud”,x86在個人電腦市場的
3 年前
硬科技:RISC諸神的黃昏系列 IBM古老RISC體系(三)
IBM不只有大型高階伺服器、工作站與個人電腦,也是曾經擁有大量中階商用計算機系統,如System/36和System/38等系列。在1980年代初期,IBM高層開始擔心這些彼此不相容的產品會損害公司的競爭力,尤其面對在當時極度受到歡迎的DEC VAX。 所以IBM在1982年啟動了代號Fort Knox的計畫,目標將System/36、System/38、IBM 8100、Series/1與IBM 4300等CISC架構整合成單一產品線,並維持所有系統的回溯相容性。IBM為此開發以IBM 801為基礎、代號lliad的RISC處理器。此外,IBM不但將為了Fort Knox設計全新的作業系統,
3 年前
硬科技:淺談x86的SIMD指令擴張史(下):AVX到AVX-512
前情提要:淺談x86的SIMD指令擴張史(中):SSE2到SSE4。x86指令集的SIMD擴充,從1997年的MMX一路「堆積」到2008年的SSE4.2,看似已功德圓滿,但其實仍遠遠不足,累積缺陷總計如下: 雙運算元(A = A + B)的宿疾還是沒有解決,限制單一指令的功能,也變相增肥程式碼。 只要處理器的微架構足以負擔,可以一次處理的資料量還是是多多益善,越寬越好。 16個暫存器還是太少,人家古老的RISC可都是32個起跳的。 和真正的「向量(Vector)處理器」相比仍有差距,例如缺乏指定SIMD中需要被處理資料的遮罩(Mask)暫存器。 欠缺從散落在記憶體各處的運算元素「聚集(Gat
5 年前
硬科技:為何x86的虛擬化這麼難搞(中)
前情提要。各位科科想必已經了解,多工作業系統是一種常見的虛擬化應用,只要執行「動搖國本」的特權指令,或可能破壞系統強固性的應用程式,都將統一經由系統呼叫介面,在作業系統的監控下取得服務,不會也不能直接存取底層硬體資源,以免隨便動一動,整台電腦的軟體通通一起壯烈殉情。 在這裡各位科科也可以趁機學到2個專有名詞,並釐清某些相當然耳的既成概念,這也是虛擬化應用的一部分。 ABI和API傻傻分不清楚 同樣採用x86指令集架構的Windows和Linux,卻無法相互執行其應用程式? 同樣是Windows作業系統,無法在32位元OS上執行x64版本應用程式?(這裡就先不提WoW了) 32位元Windows
5 年前
硬科技:「簡報王」和他們的產地 Intel曾擁有過的最強ARM處理器XScale
簡報歷史背景:在「Intel是否將開發Arm指令集相容處理器」的風向中,很多科科也許不知道,Intel不但曾經擁有過Arm處理器產品線,而且還是這個世界中的效能王者。 無論是x86還是Arm,Intel處理器的性能都是業界頂尖的。 Intel在1997年併購DEC的StrongARM產品線,取得了產品研發團隊與指令集授權,並在2002年以其為基礎,基於ARM v5TE自行研發XScale。2003年發布的PXA27x家族 (代號Bulverde),不僅最高時脈是同時期競爭對手的兩倍 (624MHz),搭配效能強大、完整支援3D加速、足以驅動SXGA (1280 x 1024) 解析度的Inte
3 年前
硬科技:「簡報王」和他們的產地 20年前64位元x86指令集誕生的時刻
簡報時代背景:距筆者打字時將近二十年前的2001年秋季微處理器論壇 (Microprocessor Forum),AMD技術長Fred Weber正式對世界揭露了其64位元x86指令集的全貌,也變相宣告了AMD盛世的來臨。 時至今日,64位元x86指令集—姑且不論叫做Intel64、AMD64還是x64—已經歷經將近二十年的光陰 (當筆者打字的時候),時下絕大多數作業系統與應用程式也幾乎64位元化,像nVidia更在2018年4月就宣佈停止提供32位元驅動程式。本期簡報王就帶著各位科科回到AMD公開x86-64指令集的現場。 x86指令集一直有著缺乏資料暫存器的宿疾,無論是整數邏輯運算、浮點運
3 年前
硬科技:幻之處理器系列Intel iAPX 432(1981年)
時代背景:Intel在1974年發表的8008改良版8080讓Intel賺了不少錢,也造就了AMD藉由逆向工程品Am9080正式進入微處理器市場。嚐到甜頭的Intel隨即在1976年啟動極具野心的8800計畫,後來改名為iAPX 432 (Intel Advanced Performance Architecture 432),也是Intel史上首款32位元處理器設計,企圖打造出可滿足未來10年所有潛在客戶需求的「微型大型主機 (Micro Mainframe)」。x86指令集始祖:8086,其實只是用來賺取iAPX 432開發經費的低風險備胎。 2000年4月1日愚人節,微處理器報導 (Mi
3 年前
硬科技:回顧構成Apple晶片研發團隊骨幹的P.A. Semi與Intrinsity
2008年4月,Apple以2.78億美元的代價,收購了一間無晶圓廠晶片設計公司 (Fabless Design House),得到150名天才工程師,那間公司叫做P.A. Semi,位於美國加州Santa Clara (也剛好是Intel總部所在地),創立於2003年,由曾在2003年獲頒IEEE Solid State Circuits Award的晶片設計大師Daniel W. Dobberpuhl所成立。今日Apple的A系列與M系列處理器之所以能夠有今天的表現與地位,除了封閉性生態系統帶來的先天優勢,P.A. Semi團隊絕對居功厥偉。 為何Apple自產自銷的ARM處理器這麼厲害(
4 年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