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科技:做為x86伺服器象徵的Intel Xeon處理器 鐘擺期(2011-2017)
前情提要: 做為x86伺服器象徵的Intel Xeon處理器:醞釀期(1995-1998) 做為x86伺服器象徵的Intel Xeon處理器:草創期(1998-2001) 做為x86伺服器象徵的Intel Xeon處理器:擴張期(2001-2004) 做為x86伺服器象徵的Intel Xeon處理器:混亂期(2004-2006) 做為x86伺服器象徵的Intel Xeon處理器:轉型期(2006-2008) 做為x86伺服器象徵的Intel Xeon處理器:反擊期(2008-2011) 做為x86伺服器象徵的Intel Xeon處理器:暴走期(2010-2018) Intel不動聲色的在22n
4 年前
硬科技:做為x86伺服器象徵的Intel Xeon處理器 暴走期(2010-2018)
前情提要: 做為x86伺服器象徵的Intel Xeon處理器:醞釀期(1995-1998) 做為x86伺服器象徵的Intel Xeon處理器:草創期(1998-2001) 做為x86伺服器象徵的Intel Xeon處理器:擴張期(2001-2004) 做為x86伺服器象徵的Intel Xeon處理器:混亂期(2004-2006) 做為x86伺服器象徵的Intel Xeon處理器:轉型期(2006-2008) 做為x86伺服器象徵的Intel Xeon處理器:反擊期(2008-2011) 在Intel的Xeon處理器發展史,中途亂入又始亂終棄的「眾核架構(Many Core Architectu
4 年前
硬科技:做為x86伺服器象徵的Intel Xeon處理器 反擊期(2008-2011)
前情提要: 做為x86伺服器象徵的Intel Xeon處理器:醞釀期(1995-1998) 做為x86伺服器象徵的Intel Xeon處理器:草創期(1998-2001) 做為x86伺服器象徵的Intel Xeon處理器:擴張期(2001-2004) 做為x86伺服器象徵的Intel Xeon處理器:混亂期(2004-2006) 做為x86伺服器象徵的Intel Xeon處理器:轉型期(2006-2008) 這張圖片是原生八核、24MB L3快取記憶體、晶粒面積多達648 mm²的Nehalem-EX,也是Intel徹底終結AMD好運的終極象徵。雖然源自於筆電需求的Merom微架構,已經明顯優
4 年前
硬科技:做為x86伺服器象徵的Intel Xeon處理器 轉型期(2006-2008)
前情提要: 做為x86伺服器象徵的Intel Xeon處理器:醞釀期(1995-1998) 做為x86伺服器象徵的Intel Xeon處理器:草創期(1998-2001) 做為x86伺服器象徵的Intel Xeon處理器:擴張期(2001-2004) 做為x86伺服器象徵的Intel Xeon處理器:混亂期(2004-2006) Intel原先預定的「三軌共構(Itanium、NetBurst、Pentium M)」產品發展計畫,在2005年陷入一連串的大地震之後,確立了回歸x86為中心,並以追求「效能/功耗比」的Pentium M微架構體系,集中資源發展同時滿足筆電、桌機和伺服器的x86處理
4 年前
硬科技:做為x86伺服器象徵的Intel Xeon處理器 混亂期(2004-2006)
前情提要: 做為x86伺服器象徵的Intel Xeon處理器:醞釀期(1995-1998) 做為x86伺服器象徵的Intel Xeon處理器:草創期(1998-2001) 做為x86伺服器象徵的Intel Xeon處理器:擴張期(2001-2004) 這片晶圓的主角是2MB L2快取記憶體的Prescott 2M,這也是這段AMD在伺服器市場趁勢崛起的期間,Intel的64位元布局,被AMD的x86-64指令集、整合型記憶體控制器與原生雙核心策略,搞的陣腳大亂,陷入內外交逼困境的縮影:趕鴨子上架的64位元x86指令集、東拼西湊的效能改進方案、換湯不換藥的「雙餡水餃」雙核心。 為悼念Intel
4 年前
硬科技:科科需要知道的Apple M1的可能性(上) 過去篇
Apple M1的問世,讓沉潛已久、長期活在x86陰影下的「RISC十字軍」,紛紛起死回生「扭動」了起來,累積20年「怨念」一次性爆發的結果,就是網路上充滿了人腦當機產生的亂碼,彷彿活在Apple早已統治地球的平行世界,只能讓人越看越搖頭,越寫越脫力。 從2018年至今,筆者曾在癮科技陸續寫過數篇文章,分析Apple自研處理器為何如此強大、為何會想關起門來自己搞,看來又有重新解釋的必要性。這次就用自問自答的體裁,方便各位科科理解這些用點大腦就不難理解的道理。 硬科技:科科應該要知道的Apple M1盲點 Apple是外星人開的公司嗎? 不是,Apple是地球人企業。他們的產品和技術,也是奠基在
4 年前
DFI 工業用 Femto-ITX 嵌入式主版 GHF51 、 ALF51 動手玩,分別訴求最小 Ryzen 主機版與寬溫高可靠應用
對新一代玩家, DFI 友通可能是個陌生的台灣品牌,不過歷經台灣 DIY PC 最輝煌時代的老玩家,應該難忘當年 DFI 友通各種獨特的主機板設計與巧思,而當年輝煌一時的 DFI 伴隨著電腦產業轉型,現在的友通仍舊持續在電腦產業耕耘,但重心早已轉至產業應用,其中就是工業單板電腦設計。此次也很難得與友通借到他們近期兩款特殊的 Femto-ITX 工業級主機板 GHF51 、 ALF51 開箱,其中 GHF51 更是當前最小型化的 AMD Ryzen 主機板。 不過要注意的是,這系列主機板並非消費級產品,僅是提供特定領域採買使用,以一般消費者難以取得,但若是產業與工業相關應用廠商,則仍可透過友通官
4 年前
硬科技:GPU虛擬化為何超級難搞(上)
筆者很久以前用了6篇文章,簡單解釋x86電腦虛擬化的困難之處與解決方案,但留下了1個尚未完成的結尾:相較於「比較單純」的CPU,「GPU虛擬化」更是個值得大書特書的複雜議題,絕對只有站在時代浪頭的科科們才有權獨享。 所以筆者試圖用僅僅3篇的規模,簡單解釋GPU虛擬化究竟有哪些棘手的挑戰。為了避免混淆,相關術語(Terminology)也優先採用VMware和NVIDIA的東西,畢竟十幾年的光陰過去了,在這個領域的領導者,依舊是他們2家。 硬科技:為何x86的虛擬化這麼難搞(上) 硬科技:為何x86的虛擬化這麼難搞(中) 硬科技:為何x86的虛擬化這麼難搞(下) 硬科技:x86虛擬化由內到外還是
4 年前
蘋果首款 Apple Silicon 處理器筆電年底推出,但為何要把 Mac 換成 Arm 架構?
以微軟為例,雖然與硬體廠商合作打造採用Qualcomm處理器與Windows 10作業系統的常時連網筆電,卻依然受限於軟體內容主要還是針對傳統筆電打造,因此即便筆電具備常時連網、長時間待機使用,以及更快速啟動與輕薄使用等特性,使用者依然傾向使用目前同樣對應輕薄、長時間使用,甚至價位更低的x86架構處理器筆電。 為了更高軟硬體整合效益 蘋果在今年首度以線上形式舉辦的年度開發者大會WWDC 2020宣布,最快在今年底將原本採用Intel處理器設計的Mac系列機種,全數更換為以Arm架構打造的Apple Silicon處理器,蘋果圖的是什麼? 相關連結: 觀點/花費多年將Mac改為Arm架構,蘋果能
4 年前
Windows on Snapdragon 硬體將相容 64 位元 x64 應用程式
加入相容64位元的x64應用程式設計,日後將有更多應用程式可在Windows on Snapdragon硬體環境使用,同時也能增加諸如Surface Pro X,以及微軟與華碩、HP、三星等業者合作Windows on Snapdragon硬體裝置的實用性。 或許是為了蘋果即將推出的Arm架構MacBook做準備 近期除了宣布與Qualcomm合作App Assure開發項目,將更多App帶到Arm架構Windows PC,微軟稍早更宣布將在11月釋出的新版Windows 10 Insider測試版本中,增加模擬相容64位元的x64應用程式,同時也將強化Windows on Snapdrago
4 年前
友站推薦
Intel 透露將對外授權 X86 架構,可能提供「X86 + Arm」等異構設計產品
INSIDE - Mashdigi

相關文章